首页 > 淮安旅游 > 韩侯祠: 灼灼“兵仙”,神留桑梓

韩侯祠: 灼灼“兵仙”,神留桑梓

发布时间: 2025-05-11 10:36  关注度:258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如今的韩侯祠,虽然规模大不如前,但它依然是淮安古城重要的文化地标。驻足祠前,仿佛能看见少年韩信的风采,而那句“神留桑梓”,既是淮安人民对这位悲情英雄最深沉的纪念,也是这座古老的祠堂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在淮安区镇淮楼东路,距离镇淮楼约200米处,有一座古朴典雅的祠堂,门楣上,“汉韩侯祠”四个字苍劲有力。这便是汉朝开国大将、军事家韩信的祠堂。

001.jpg

韩侯祠的外观是典型的江南风格,粉墙黛瓦,在繁华的街市和高大的楼宇间显得清新瞩目。祠堂面积不大,走入其中,迎面一座砖砌照壁上刻着“灵武冠世”四个鎏金大字。这四个字出自晋代陆机的《汉高祖功臣颂》:“灼灼淮阴,灵武冠世。”意思是光彩夺目的韩信用兵谋略举世无双。照壁后面有两排高大的柏树,中间是一条碎砖铺筑的通道。通道尽头有一座祭堂,幽静而庄重。

002.jpg

祭堂的陈设很简单,一尊韩信塑像位于正中,塑像身着彩袍,腰佩宝剑,神情庄重,不怒自威。塑像两侧挂着一副对联: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梓;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这副对联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上任的淮安知府周焘撰写的,上联说韩信的功绩与品行为江淮流域人民世代所怀念;下联说汉朝四百年基业,韩信的功勋盖过丞相萧何、曹参。

003.jpg

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千百年来,韩信留下的典故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他少年丧亲,家境一贫如洗,曾忍胯下之辱,靠乞食漂母果腹。这位落魄少年日后助刘邦定鼎天下,受封齐王、楚王,位列“汉初三杰”。秦末乱世时,韩信先投项梁未得重用,后转投刘邦,仍觉不受重视而离开营地。萧何得知后策马将其追回。韩信回到汉营后,刘邦筑坛拜其为将。他因善用奇谋而被誉为“兵仙”,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等经典战例至今仍为兵家所推崇。韩信晚年降封淮阴侯,后为吕后所杀。

004.jpg

韩侯祠始建年代不详,据说唐代已有诗文记述韩侯祠。据《重修山阳县志》记载,现有韩侯祠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推官曹于汴重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县令徐恕重修韩候祠。此时韩侯祠的规模达到鼎盛,面积3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殿,东西厢房,以及上房楼和花园等建筑组成。1958年,为拓宽镇淮楼东西路,前殿与中殿被拆,仅存后殿与东厢房。“文革”期间,韩侯祠内的塑像、神龛、碑匾尽毁。1982年,当地政府对韩侯祠进行大修,重修三间享殿,重塑韩信持剑像。

韩侯祠所在的街巷,曾是唐宋时期楚州内城要道。文渠水从祠堂前流过,渠上舟楫往来不绝。

如今的韩侯祠,虽然规模大不如前,但它依然是淮安古城重要的文化地标。驻足祠前,仿佛能看见少年韩信的风采,而那句“神留桑梓”,既是淮安人民对这位悲情英雄最深沉的纪念,也是这座古老的祠堂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融媒体记者 潘梦洁 刘志钧 徐天魁 李昱含,通 讯 员 刘建方 孙银凤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