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白马湖畔的八百康渔业公司养殖基地内,渔工们拉网收鱼,把捕获的美国加州鲈鱼装车运往全国市场,速递这一口新鲜;在白马湖“向日葵的故事”景区旁,“淮安大米”白马湖示范种植基地1000多亩良田自5月中下旬起开启了它的绿色蜕变之旅,播种下的一株株优质水稻长势喜人,静待金秋的来临……
作为江苏省生态环境系统“十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之一,自2009年以来,淮安在白马湖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十五年如一日全方位做好“生态+”文章。
盛夏时节,走进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植被郁郁葱葱、错落有致,道路蜿蜒伸展、平坦通畅,水面碧波荡漾、荷花摇曳,岸边绿树成荫、风光怡人,不时有鸟儿从水面划过,构成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时光倒流回15年前,白马湖过度围养导致水质日趋恶化,是当地村民口中的“白马大沟”。痛定思痛,我市在白马湖大力实施退圩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四湖”工程,7大类36项工程累计完成投入近34亿元。“四湖”工程实施后,湖区净水面较治理前增加一倍,水质由劣Ⅴ类变成总体稳定在Ⅲ类标准,白马湖还成功入选2023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通过“湖内保护+湖外利用”的方式,开展生态渔业养殖,科学利用弃土区开展农产品种植,依托优质的渔业、旅游资源,发展渔文旅融合产业,着力打造产品类型丰富、市场普遍认可的白马湖水产品牌,走出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清晨4点,八百康渔业公司塘口鱼跃人欢。“这网鱼足有5000多公斤,今年该公司的鲈鱼平均单产预计1000公斤左右,连同其他配养鱼单产足有1250公斤。”市文旅集团副总经理许成说。八百康渔业公司拥有养殖水面560亩,主要以特色水产品鮰鱼、鲈鱼养殖为主,今年该公司调优放养布局,选择避开上市高峰,在淡季捕鱼上市,可产成鱼50万公斤以上,预计提前一个月上市可增收100万元。
凌晨就开始忙碌的还有位于白马湖畔的南闸生态渔业繁保基地,渔工们天没亮就在水田里拉网捕捞小龙虾,一筐筐硕大肥美的小龙虾陆续被捕捞上岸,前来选购的商贩络绎不绝,让渔人们笑开了花。“我们基地现在管理利用水面约2700亩,其中龙虾塘约200亩、螃蟹塘约300亩、鱼塘约2200亩。目前是龙虾捕捞旺季,基地每天可捕捞销售龙虾约500公斤,日销售额约15000元。”许成介绍。
“种水稻前,先种一季紫花苕子。”市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明冬解释道,紫花苕子不光产量高、适应性强,还可以增强土壤肥力,是其他绿肥植物不具备的。这一细节是“淮安大米”白马湖示范种植基地种植理念最直接的体现——遵循严格的有机农业标准,拒绝化学肥料和农药,积极采用天然绿肥、生物防治等方法,维护生态平衡。
农作物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土壤与种子。“淮安大米”白马湖示范种植基地由清淤弃土堆积而成,其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是普通土壤的两倍,检测显示,硒含量平均为2.09mg/kg,而普通土壤为0.4mg/kg,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为水稻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造就了“淮安大米”粒粒饱满、软糯香甜。
良好的资源禀赋,离不开科技赋能。在整地过程中,白马湖稻米种植特别注重环境保护,采用生态友好型耕作方式,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保持土壤生态平衡。在传统农耕智慧的基础上,白马湖稻米种植还融入了现代科技,从定期智能监控土壤湿度、温度,到精准施肥灌溉,再到无人机植保作业,全程机械化与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稻米生产效率,同时确保贯彻绿色、环保的种植理念。
“品种的选择也独具匠心,现在广泛种植的南粳9108品种,不仅适应性强,且产量稳定、品质上乘。”赵明冬说,在优质“淮安大米”质量标准指导下,稻米口感更佳、品质更好。
白马湖目前的6个弃土区,可种植面积约4000亩,主要实行稻麦轮作,预计水稻、小麦年产量均可达200万公斤,实现年产值800万元左右。从种子到餐桌,依托白马湖片区优良的生态环境,由市文旅集团打造的“清淮香”“淮香粳”“汉耕”系列优质生态大米已入驻商超及电商平台,为“淮安大米”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5月16日,市文旅集团“白马湖景区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产品在上海数据交易所鸣锣上市,这也是淮安文旅全国首单景区运营类数据产品。“这些数据就好比白马湖生态的一个实时‘体检指标’。”市文旅集团总经理董清介绍,白马湖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详细记录了白马湖生态湿地景区每日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等各项监测指标数据,以及经分析处理得到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土壤电导率、水体浊度等环境特征量。
该公司协同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从2021年1月1日起采集各类数据,在数据收集时段内,采集设备每日采集一次,记录了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温度下的生态环境数据。数据适用于农田水产、环境科研、水质检测等多个应用场景,能够帮助分析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和存在的问题,支撑水产养殖、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环境治理与科学决策,为湿地生态农旅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升级和产业格局重构提供有力支撑。
“比如,可以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监测数据了解水质、土壤、气象等情况,优化农田灌溉管理、水产养殖规划,合理调整土壤施肥方案,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生态农业和高品质农产品的发展。”董清说,希望通过实时收集白马湖湿地生态数据,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助推白马湖片区农旅深度融合、业态创新、产业格局重构,赋能淮安文旅数字化转型升级。
聚焦绿色发展,深挖生态价值。白马湖从生态再造到绿色兴起的过程,正是淮安绿色发展的缩影。未来,我市将继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湖区绿色发展的空间优势、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农旅产业,推动碧波绿水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元宝”。
■融媒体记者 李 蓉,通 讯 员 张 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