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 祁安 通讯员 范志坚
淮安日报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进发展中,一度消失的民营经济得以复兴,并迅速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生力军。在淮安,多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科技创新的主动力、扩大就业的主载体、壮大财政的主渠道,推动民营经济迎来新时期发展的又一个春天。记者从全市民营经济主管部门市经信委获悉,今年1-9月份,全市工业民营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加速发展的态势,民营工业实现产值1326.4亿元、增加值261.6亿元、工业利税82亿元,同比增长47.3%、37%、41.3%,占全市工业总量的78%、64.4%、55%,其中民营工业实现地税收入41.4亿元,同比增长69.6%,占总量的79.4%。
依托载体 集聚发展
淮安市民营经济依托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县区工业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村创业点等载体,呈现出集约集聚发展的势头。借助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平台,一批企业不断扩大出口,目前全市有自营出口实绩的企业达404家,比2005年增加190家;2009年进出口总额达21.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1倍,年均递增33.1%。各县(区)把本地经济开发区作为增强经济实力、提升企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举全县(区)之力,全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投入。目前全市销售超亿元的民营企业213家,比2005年增加156家。乡镇工业集中区也在民营工业集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7年以来,全市乡镇工业集中区累计建成标准厂房530万平方米,新增进区企业2000多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新增农民就业11.5万人。
龙头带动 特色发展
在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淮钢通过和沙钢集团改制重组,市场竞争力迅速提升,带动一整条产业链上众多配套企业发展。2009年,淮安市特钢产业、电子信息、盐化工新材料三大产业实现销售738.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51%。在提升优化传统产业中,淮安市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转型升级。百隆色纺落户淮安后,以世界领先的技术和引领全球色纺潮流的实力,带动淮安纺织行业脱胎换骨;共创人造草坪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德国技术和装备生产线,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人造草坪企业;金石集团引进美国海底井口技术进行技术改造,采油井口装置市场占有率亚洲第一;金象减速机有限公司引进3台全国加工直径最大的磨齿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在民营经济领域,新能源、新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投资30亿元的天士力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预计将带动配套产业销售60亿元;淮安软件园、浙大网新科技园、联创软件园、安芯智能港、动漫产业园等一批软件和外包特色园区全面建设。
项目引领 后劲十足
项目是民营经济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随着淮安市“三百”工程的大力实施,一大批重点项目让淮安市民营经济后劲十足:实施“百企技改工程”,每年组织实施 “百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房、土地或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空间开展技术改造。“十一五”期间,共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000多项,完成投资额500多亿元。实施“百项招商工程”,通过组织北京央企合作恳谈会、浙江系列招商活动,签订了苏宁睿城等百项投资大、起点高的项目。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就完成固定资产协议引资额46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80亿元,新增大项目165个。实施“百亿项目工程”,每年实施投资超亿元新上项目100个以上,通过增量大项目来调高、调优、调强全市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今年全市将确保实施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4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35个,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超120个和100个。
上一篇:淮阴:26个亿元以上项目集中开工
下一篇:淮阴荣膺城乡一体化建设范例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