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淮安:数智赋能,谱写红色“椒”响曲

淮安:数智赋能,谱写红色“椒”响曲

发布时间: 2025-11-13 09:58  关注度:229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在淮安广袤的田野上,连绵的椒田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这里孕育的淮安红椒,成功注册江苏省首个设施蔬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今,红椒产业正经历一场从田间到云端的“数字变革”,小小的红椒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谱写了一曲激昂的红色“椒”响曲。

在淮安广袤的田野上,连绵的椒田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这里孕育的淮安红椒,成功注册江苏省首个设施蔬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今,红椒产业正经历一场从田间到云端的“数字变革”,小小的红椒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谱写了一曲激昂的红色“椒”响曲。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红椒产区,淮安拥有红椒种植户两万余户,种植面积约20万亩,年产量约60万吨,总产值达25亿元。淮安市辣椒协会会长李辉坦言,虽然淮安红椒品质出众,但因缺乏专业的交易市场和统一的品牌运营,超过60%的红椒采收后直接运往外地销售。更令人惋惜的是,约78.1%的淮安红椒由于缺乏数字化品牌打造及分选分级产线,只能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销售,与市场零售价之间存在巨大利润差。“好辣椒卖不出好价钱,这严重制约了产业良性发展。”李辉感慨道。

面对产业发展的现实瓶颈,淮安选择以数字化破局。淮安本地产业运营团队携手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打造红椒产业数字化管理平台,以“让红椒订单和产值留存本地”为目标,开启全产业链的数字化重塑。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产业融合事业本部总经理毕研振形象地比喻:“我们构建的不只是一个平台,更是红椒产业发展的‘数字大脑’,它正在重新定义淮安红椒的价值链。”

在种植端,物联网传感器和水肥一体化设备让大棚变身“智能工厂”,构建精准高效的种植管理模型。同时,建设全国产能前十的生物有机肥生产线,缓解土壤板结问题,从源头上提升红椒品质。

在加工端,智能分选产线的建设实现了红椒的自动分选、赋码溯源。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采集红椒重量、内部品质等数据,实现精准分级,彻底改变了“好坏不分、统货统销”的粗放模式。

在交易端,线上数字交易中心像“红椒淘宝”平台一样,把全国的订单汇集过来,在淮安精准匹配、完成交易,彻底改变过去被动等客上门的局面。

在服务端,产业服务平台通过搭建农事管理、数字采收、供应链金融等应用场景,面向产业链各环节提供产业诊断报告、市场预测、农事指导等全方位服务。

数据成了新农资,手机成了新农具。海量订单汇聚“云”上,助力红椒卖出好价钱,为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现在种红椒,底气更足了。”椒农谢成东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完成精准灌溉,获取种植建议,“平台不仅教我如何将红椒种得更好,还能帮我找客户,红椒价格高了,收入也增加了。”他说。

数据显示,通过订单汇集留存,淮安红椒产业总产值提升10%,实现本地化交易留存收益增加额12亿元。平台化集采促使肥料采购成本降低30%、包材采购成本降低20%。

从田间到云端,从“提篮小卖”到“全网销售”,在这场产业变革中,淮安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红椒产业线上交易中心,形成了涵盖品牌准入、品质监控、种植管理、分选分级等环节的产业标准。淮安红椒不仅实现了价值跃升,也为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树立了新标杆。

“我们的目标,远不止卖好眼前的红椒。我们将借助数字化东风,推动产业从‘卖原料’转向‘卖产品’、‘卖品牌’再到‘卖标准’稳步迈进,将‘淮安红椒’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使其真正成为驱动乡村振兴、富民增收的‘红色引擎’。”展望未来,李辉信心满满。

■记 者 陈金鑫 周 伟,通讯员 梁颢议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