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双链协同赋新能 科创驱动攀高峰——“十四五”淮安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跃迁纪实

双链协同赋新能 科创驱动攀高峰——“十四五”淮安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跃迁纪实

发布时间: 2025-11-08 15:29  关注度:238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900家,到技术合同交易额三年翻两番;从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落地,到科技招商模式在全省推广……“十四五”收官之际,一个接一个的硬成果串联起淮安科技创新从“跟跑追赶”到“突破领跑”的跃迁轨迹。五年来,淮安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抓手,锚定“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目标,以政策为纲、以企业为基、以人才为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交出了一份产业能级跃升、创新活力迸发的亮眼答卷。

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900家,到技术合同交易额三年翻两番;从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落地,到科技招商模式在全省推广……“十四五”收官之际,一个接一个的硬成果串联起淮安科技创新从“跟跑追赶”到“突破领跑”的跃迁轨迹。五年来,淮安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抓手,锚定“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目标,以政策为纲、以企业为基、以人才为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交出了一份产业能级跃升、创新活力迸发的亮眼答卷。

“政策筑巢+机制破冰”,打造创新“强磁场”

科技创新,政策先行;发展突围,机制为要。“十四五”期间,淮安通过精准施策、机制创新,让政策红利直达创新主体,尤其以研发准备金制度为突破口,为企业创新注入稳定动能,形成“政策引领—机制保障—企业受益—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打造极具吸引力的创新“强磁场”。

“作为填补国内高端半导体胶带空白的初创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让我们敢把钱‘钉’在技术攻关上。”江苏东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晶骥指着生产线说道。这家2023年落地淮安的企业,凭借制度赋能已跻身全球电子级胶带第一梯队,在半导体材料领域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接入研发准备金制度后,江苏东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迅速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不仅为技术攻关提供稳定资金保障,更成为企业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支撑。企业组织研发、生产、财务部门共同研判,明确研磨胶带、Bumping胶带等核心产品的研发方向,设立专门准备金账户,按月计提资金、专款专用,这种清晰的创新投入规划,让企业在人才引进中更具竞争力。“今年我们还从日本引进了高端研发人才,正是稳定的资金支持与明确的研发路径,让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速技术转化。我们在激光隐切胶带技术上持续突破,有效缩小了崩膜宽度,显著提升了良品率。”江苏东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陈超坦言。

在研发准备金制度护航下,江苏东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企业成功突破四类高端电子级胶带的核心技术,其中Bumping胶带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成为全球少数能够实现量产的企业之一。依托这些技术优势,产品成功进入长电科技、日月光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的供应链,获得市场广泛认可。

从单个企业的受益,到全市创新生态的优化,淮安研发准备金制度的示范效应不断凸显,推动政策体系形成系统性优势。“十四五”时期,淮安在全省率先启动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试点工作,培育11家专业化服务机构,引导100家以上企业规范研发投入管理,该改革案例获全省推介,形成可复制的“淮安经验”。与此同时,出台《淮安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设科教产业园全市“创新之核”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每年为企业兑现市县科技扶持资金近2亿元。推动市政府与省科技厅建立厅市工作会商机制,指导开展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行动,盱眙凹土产业获批全省首批“区域创新引擎计划”试点,金湖县连续7年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在政策合力推动下,截至2025年9月底,全市累计发放“淮科贷”249.33亿元、“苏科贷”36.06亿元,惠及企业2000余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超15%,2024年企业研发投入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政策红利正转化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能。

“平台提质+主体壮大”,构筑产业“硬支撑”

企业是创新的“主角”,平台是创新的“舞台”。“十四五”时期,淮安聚焦企业培育与平台建设,通过“龙头引领—中小跟进—平台支撑”的发展路径,让创新主体“强起来”、平台载体“优起来”,为产业升级构筑起“硬支撑”。

近期,根据江苏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布的关于2025年江苏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评估结果,盱眙凹土企业——江苏神力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高速成长性和优异创新能力获评2025年江苏瞪羚企业。

“作为盱眙首家省级瞪羚企业,能实现今天的高速成长,离不开各方资源的精准对接与有力支持。”江苏神力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正君谈及企业发展时说。这家深耕凹土产业14年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用亮眼的成长实绩,成为淮安以平台赋能企业壮大的典型范例。

神力特的成长之路,始终离不开创新资源的有力支撑。“早年我们守着凹土这一‘黄金资源’,却苦于找不到转化路径,是政府搭建的对接平台帮我们打开了合作大门。”黄正君回忆道。在政府平台助力下,企业先后与南京农业大学、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等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共建多个创新研发载体,成功破解凹土高值利用难题,让原本不起眼的“土疙瘩”,变成了市场认可的高附加值产品。

依托优质资源赋能,企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开发出食品添加剂、饲料原料等四大系列20余款产品,其中“脱霉清”等产品技术水平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还斩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政府的技改扶持让企业发展如虎添翼,黄正君表示:“智能化车间刚投入生产,研发的环保新材料也将推向市场,未来将继续依托盱眙凹土产业相关平台与政策支持,带领企业乃至整个盱眙凹土产业向绿色、高效、高值利用方向加速迈进,让这匹‘瞪羚’在创新赛道上跑得更快、更远。”如今,企业的产品已与10余家全国排名前20的大型饲料、养殖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远销美国、印尼等多个国家,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

企业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高能级平台的支撑。“十四五”时期,淮安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家,总数已达6家;新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总数已达3家;成功引进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省重点实验室3家,南京理工大学淮安研究院启动运行,构建“三横三纵”创新矩阵,为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南京理工大学淮安研究院针对当地高端装备产业需求,设立智能装备研发中心,已为20余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5项,推动3项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通过“企业培育+平台支撑”的双轮驱动,淮安创新主体矩阵持续壮大。“十四五”时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556家增至2024年的940家,年均增速超1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7.4%提升至35.3%。同时,通过实施“千企百校”行动,累计引进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等高校、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15家,校企联盟达1461家,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40.32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215.11亿元,成果转化“淮安速度”领跑全省同类地区,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人才聚智+生态优化”,厚植发展“新沃土”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之聚,必优生态。“十四五”时期,淮安以“政策引才、服务留才、环境育才”为抓手,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厚植“肥沃土壤”。

江苏共创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胡锡龙,是淮安“以才强企”的典型代表。带着“R&D 100”大奖等殊荣扎根淮安后,胡锡龙在政策支持下组建研发团队,聚焦新型背胶与草丝配方开展技术攻关。“淮安对高层次人才的扶持政策很实在,从项目启动资金到人才公寓、子女入学,都有细致安排,让我们能安心搞研发。”胡锡龙介绍,团队已申请10项专利,其中的无溶剂背胶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产品环保问题,还将产品使用寿命延长,相关产品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推动淮安人造草坪产业从“制造”向“智造”升级。生物医药领域专家龙翔天同样受益于人才政策,入选“淮上英才计划”后,他带领团队对某抗癌药物合成路线开展技术革新,获评2023年省“双创计划”人才,进一步推动淮安医药产业发展。

从单个人才的成功,到人才生态的全面优化,淮安持续打出“组合拳”。政策层面,印发《淮安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专项实施细则》,对来淮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团队最高给予500万元资金支持,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443人,2024年新入选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人、省双创团队(科技创新类)2个,三类地区第一;国家火炬计划2人,实现历史性突破。连续五年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大赛已成为淮安“以赛引才、以赛招商”的重要平台,累计落地企业近200家,让一批优秀人才与优质项目在淮安扎根成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覆盖范围,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支配权,累计发放市级财政科技类专项资金3.21亿元;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行“先使用后付费”机制,累计签订技术合同228项,培育技术经理人313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淮安科技创新已迈上新台阶。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长青表示:“‘十四五’时期,淮安科技创新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整体跃升的转变,政策、平台、人才协同发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强化创新驱动、人才支撑、生态保障,深化政策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融合,让创新之花在长三角北部绽放更绚丽光彩,为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注入不竭动力。”

■记 者 左文东,通讯员 朱华伟 王小青 朱继盼 钱 馨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