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产业兴旺,融合为要。在淮安,一批集体经济年收入超百万元的村庄,跳出“种粮得粮、养猪得猪”的单一模式,造田园成景、搞种养循环、靠订单稳产,让“一份资源”产出“多份价值”,用“一季劳作”收获“全年收益”。
田园风光不是仅供远眺的“背景板”,而是可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活资产”。淮安的村庄重构“农业+文旅”价值逻辑,既保“粮袋子”,又赚“风景钱”。
盱眙县三官村有4个洪泽湖圩区,曾因地多人少一度闲置。如今,借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东风,这里成了文旅“富矿”——环湖稻田里,绿苗为底,龙虾彩绘铺沃野;滨河步道旁,水杉列阵,一步一景美如画;尾水滤池中,鱼儿畅游,垂钓休闲乐趣多。“以前在圩区种粮,一亩顶多赚千把块。如今‘钓虾+打卡’,一亩收益抵过去三亩!”三官村党总支副书记秦必健说,未来将打通荷田研学线,计划年引流10万人次,让“风景经济”持续增值。
淮阴区大福村将农田升级为“田趣园”。80亩园子里,葡萄藤下笑声阵阵,孩子们戴草帽挖红薯,在榨油坊看菜籽变清油,体验乡村生活。2024年,这里接待学生超10万人次,研学收入达30万元。“我们还打算将废弃的小学改造成学生宿舍,新建足球场,吸引更多的研学团队。”在大福村党总支书记胡海荣看来,田园变景不是“花架子”,而是让游客从“过客”变成“回头客”。
洪泽区唐圩村的梨园不只有梨。村里填平废弃沟塘,种上千棵梨树。2024年,三分之一的梨树挂果,游客提着篮子采摘;没挂果的梨树下,散养的土鸡成了梨园新特产。村里还与农业公司合作,将梨园、火龙果基地串成观光线路,游客摘完梨子看火龙果种植,临走再带袋富硒大米。“种梨只卖梨,收益单一。我们想把梨作‘引子’,吸引游客来消费。”在唐圩村党总支书记徐成柏眼里,“景”是媒介,能串起多元收益。
如果说田园变景是“向外链接”,那混合种养则是“向内挖潜”。淮安这些村庄不满足于“种啥收啥”,而是在田塘间探索“种养互补”模式,让“稻护虾、虾肥稻”“藕护虾、虾助藕”成为常态,靠生态循环降低成本、提升品质,让“一亩地”产“两亩利”。
涟水县皂角村的“同心米”,是循环种养的“金名片”。村里的合作社搞稻油轮作,春天种油菜榨成菜籽油,剩下的菜籽饼还田,不仅每年卖油0.6万公斤,还额外收获了有机肥。这种模式下种出的“同心米”,72项指标达到有机标准,助力村里拿到涟水县首张集体经济组织稻米有机转化证书。
2024年大雪天,村党总支书记张坤带着民兵营长去南京跑销售,车里装着电饭锅当场煮饭,用品质打动客商。如今,这135亩有机稻每年产生纯利润20万元,还带动60位老人务工。
“一水双收”的巧心思,藏在洪泽区沈渡村的1000亩稻虾田里。2023年,村里把零散田块拢成片,平整土地、修通灌排渠,硬是让“稻护虾、虾肥稻”的生态模式扎下根。龙虾在稻丛里钻来钻去,吃的是田里的浮游生物、杂草,排的粪便是水稻的“天然肥”,化肥农药直接省了;水稻郁郁青青的秆叶给龙虾挡住阳光,虾子长得瓷实饱满、品质拔尖。
和沈渡村类似,淮安区头桥村在1781亩荷藕地搞“藕虾共生”:龙虾躲在荷叶下吃腐藕,排泄物变有机肥,助藕生长。“单种藕亩产赚4000元,加龙虾多赚3000元。”承包人薛永其说,村里合作社还统一供虾苗、饲料,对农户实施“赊销+保底回收”模式,让他们养虾更安心。
“种啥愁啥,卖啥怕啥”曾是农户的心病,淮安的村子却用“订单”破局——先找市场再生产,把“看天吃饭”变成“按单赚钱”。
2015年,盱眙县沿河村成立蔬菜合作社,15名代办员专门跑市场拿订单。“以前,村民要凌晨2点就摸黑去县城卖菜,还常被压价;现在订单到田头,采收、装车统统不要村民烦神。”村党总支书记钱雪说,2024年全村3000多亩蔬菜70%靠订单销售,年交易额近2000万元,还成了第十九届亚运会、第四届亚残运会唯一蔬菜供应基地。
涟水县范荡村村集体领办的“金福源”榨油坊,打一开始就盯着订单干。村里先跑市场摸需求,跟5家企业签了长期供货协议,再教农户种优质油菜,形成“企业下订单—集体抓生产—农户来种植”的闭环。2024年,榨油坊销售收入超12万元,农户种的油菜不愁销,村集体又靠订单溢价多赚2万元。“按订单种,心里踏实!”农户的话讲明了订单模式的好。
淮阴区庆丰村的芦蒿大棚,透着“按单轮作”的精细。2023年,村里办了农业公司,流转100亩土地,建95个大棚种芦蒿。村党总支书记带队跑市场,和商贩约定“提前定价、按单采摘”。商贩们怕旺季断货,纷纷先交订金锁货源,村里这下彻底没了“种了卖不掉”的顾虑。这还没完。村里搞起芦蒿、西瓜大棚轮作,去年第一茬芦蒿卖了30多万元,西瓜再赚10万元,实现“一棚两收”。
从田园变景的“跨界增收”,到混合种养的“循环增值”,再到订单农业的“风险兜底”。淮安乡村的产业巧劲都体现在“融”字中——这“融”出来的“链式收益”,是比稻麦更沉、比瓜果更甜的实在奔头。
■记 者 唐筱葳 王 舒 吴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