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日报讯:10月4日上午,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之一高后荣的亲属,手捧素白菊花,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的烈士墓前肃穆伫立,完成了一场跨越82年的家祭。
“二爷,我们来看您了。”高后荣的侄儿高升特意从老家带来特殊的祭品——一罐红豆、一捧泥土。“二爷参军时,当地给了200斤红豆。今天,我们把红豆和家乡的土,撒在二爷守护的土地上。”随后,高升带领十余名亲属,手托花篮,在烈士墓前深深鞠躬。花篮上的缎带在晨风中轻展,如告慰英灵的信笺。
时光回溯至1943年3月18日,16岁的高后荣随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在刘老庄与千余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从拂晓到黄昏,82名勇士以血肉之躯筑成防线,毙敌170余人后全部壮烈殉国。战后,文件被销毁,烈士英名一度湮没,直至今年9月,泗阳县文史研究者王前伟从《泗阳县英烈事迹选编》中发现线索,经淮安市委党史办核查,确认乳名“小毛子”的青年正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之一。这位曾隐于八十二烈士群体中的无名英雄,终于被发现了。
高升告诉记者,二爷当年和同村的高后英一起报名参军,最后只有高后英带着二爷牺牲的消息回来,“他走的时候才十五六岁,我父亲临终前还在念叨:‘一定要找到你二爷。’现在,我们终于如愿了。”
高后荣的侄孙高财打小就听说二爷爷是抗日英雄,“今天站在这,看着这些史料、听着当年的战斗经过,才真正懂了二爷爷有多英勇。”高财自豪地说,回去后,要把这些故事讲给自己的孩子听,让他们牢记这份光荣。
2011年,《淮安日报》启动“只为烈士不再无名”寻访活动,历经十几年史料筛查与走访核实,高后荣成为第28位被确认身份的“八十二烈士”成员。宿迁市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赵殿祥说,高后荣的故事不是孤例,而是千千万万抗日先烈保家卫国的缩影,每一个名字的确认与铭记,都是对历史的敬畏、对英烈的告慰。
祭扫结束时,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纪念碑上。82年前的冲锋号声早已远去,但烈士后人与千万缅怀者的步履,踏出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回响。
■记 者 王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