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通江达海聚动能,淮安企业巧将枢纽“流量”变经济“增量”

通江达海聚动能,淮安企业巧将枢纽“流量”变经济“增量”

发布时间: 2025-09-22 10:24  关注度:233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双重战略交汇的时代机遇下,淮安凭借“公铁水空管”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正加速从“交通节点”向“经济枢纽”蝶变,逐步成长为长三角北翼蓄势崛起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这一交通优势不仅重塑了淮安的区域辐射力,也让企业敏锐捕捉到将枢纽“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的机遇,在多式联运、临港产业、供应链整合领域深度布局,共同奏响枢纽经济发展新乐章。

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双重战略交汇的时代机遇下,淮安凭借“公铁水空管”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正加速从“交通节点”向“经济枢纽”蝶变,逐步成长为长三角北翼蓄势崛起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这一交通优势不仅重塑了淮安的区域辐射力,也让企业敏锐捕捉到将枢纽“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的机遇,在多式联运、临港产业、供应链整合领域深度布局,共同奏响枢纽经济发展新乐章。

多式联运:以“成本革命”激活流量价值

交通枢纽的核心优势,首先体现在物流效率的跃升与成本的锐减。在盐河淮安高新区段北岸,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自建码头拥有9个泊位、年通行能力达408万吨。每天都有满载原材料的货船停靠码头,物流机器人在输送通廊间穿梭忙碌,将货物直接送入生产车间。“陆运每吨费用不少于150元,而水路运输仅需18元左右。”该公司副总经理丛宝义介绍,2024年以来,公司已节约运输成本逾7000万元。淮安的枢纽优势,尤其是水运带来的竞争力,让该公司对打造全球钢帘线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行业标杆充满信心。

涟水巨石码头同样借力多式联运实现突破。“依托配套码头和产业园区,我们采用水陆联运模式,首批5000吨叶腊石从厦门经江海河联运直达基地,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巨石集团淮安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陆惠惠介绍,稳定的供应链让企业形成“交货快、品质稳”的核心优势,赢得客户认可。

为扩大多式联运覆盖面,淮安不断深化与沿海港口的协同合作:与上海港共建“淮安—洋山港”海铁联运精品线,实现“一次报关、全程通关”;与宁波港合作开通“周班直达航线”,稳定箱源供应;联合江苏省港口集团推出“河海联运‘一单制’”,将水运、铁路、海运单据整合为电子提单,通关效率显著提升。截至目前,淮安已累计开通22条水路集装箱航线,每周航班超70班,通达长江、京杭大运河等航道的52家主要港口;淮安港至上海港海铁班列“天天班”、至宁波港班列周四班,合计每周11班定班运行。2025年1—7月,淮安市集装箱完成35.22万标箱,同比增长10.85%;其中淮安港完成30.72万标箱,同比增长12.53%,外贸集装箱、海铁联运集装箱分别同比增长73.31%、92.52%,“流量”的快速增长为经济“增量”奠定坚实基础。

临港产业:以“集聚效应”放大枢纽势能

当物流的“血脉”畅达,产业的“筋骨”便随之强健。在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的十字交汇处,黄码港凭借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与10平方公里的产业腹地,成为淮安临港产业集聚的核心载体。据介绍,黄码港围绕“绿色食品+水运物流”两大主导产业,以“港口建在产业旁、产业围着港口转”模式,吸引企业扎堆落户,形成“运输—加工—销售”的全链条生态。

益海嘉里百亿级粮油项目是临港产业的标杆。该企业建设的粮油稻谷深加工基地采用“吃干榨尽”的循环模式,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以益海嘉里和苏盐井神为例,企业达产后经黄码港中转,每年可节约运输成本约1500万元,较宿迁、徐州等港口优势明显。”清江浦区黄码镇镇长,黄码港产业园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周青龙介绍。

江苏增力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则依托港口打造“酒类智能供应链”。该项目致力于建设规模化、信息化的智能分装基地,通过数字化仓储系统实现“新酒陈酿—老酒速达”的智能化管理。“我们不仅要提供现代化物流服务,更要联动益海嘉里大米加工区、苏粮仓储物流等项目,助力园区向‘百万吨仓储’规模迈进。”公司总经理李俊杰表示,该项目将成为承载传统酿造文化与现代科技活力的物流新标杆。

为深挖枢纽经济潜力,黄码港产业园创新“产业+平台+物流”运营模式,联动京杭大运河、淮河、长江中下游沿线城市及上下游港口,开展网络货运、无船承运、大宗商品贸易等业务,串联实体企业、制造业与物流企业,有效降低运输、仓储、管理成本。“今年我们将深化‘港口+产业’模式,拓展商贸服务、冷链物流、金融保险等业务,推动口岸功能升级与产业集聚扩容,让枢纽经济成果加速转化。”周青龙说。

供应链整合:以“智慧升级”筑牢支撑底座

枢纽经济的持续升级,离不开供应链的智慧化与协同化。作为淮安交通枢纽的核心载体,淮安港以智慧化建设为抓手,打破传统物流壁垒,为“流量”变“增量”提供硬核支撑。当前,淮安港三期自动化码头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让这座内河港口焕发新活力。

今年6月,在淮安港三期扩建提升工程自动化码头项目现场,一辆AGV小车(自动导引无人驾驶运输车)平稳启动,标志着淮安港自动化码头项目现场联调联试正式开始。“传统码头单个泊位需配备8至10名工人,而自动化码头在显著提升装卸效率的同时,实现了近乎零差错的作业精度。”淮安市港口物流集团副总经理刘磊介绍,码头搭载的智能调度系统能根据船舶到港时间、货物类型自动分配泊位和运力,为企业节省大量时间成本。同时,依托自动化码头项目,淮安港打造数字物流信息平台,汇聚公路、铁路、港口、船舶、航道、船闸等各种信息,对内显著提升码头现代化管理水平,对外为多式联运各方提供更加及时精准的物流、交易等信息。

“建设淮安港数字物流信息平台,将数据转为服务,对外提供物流信息查询、在线订舱、交易撮合等服务功能,增强客户粘性,提高淮安港的核心竞争力。”刘磊说。

从多式联运的“成本革命”,到临港产业的“集聚效应”,再到供应链整合的“协同共赢”,淮安企业正以枢纽为支点,将交通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胜势。随着淮安涟水国际机场二期扩建、京杭运河淮安段三级航道升级等工程的推进,枢纽势能将进一步释放。未来,这些企业不仅能在“流量变增量”中实现更大突破,更将推动淮安成为长三角北翼枢纽经济新高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记 者 左文东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