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已经过去1个多月时间,这个画面依然鲜活如昨——
7月25日上午,淮安港二期集装箱码头的声声汽笛划破季夏长空,一艘满载120标箱淮安天合光能光伏组件的货轮缓缓驶离泊位,朝着上海洋山港进发。60小时后,这批江苏造产品顺利直达洋山港,经海轮出海远航,走向世界。
在新时代淮安水运的宏大篇章里,淮安港到上海洋山港河海直达航线的开通,注定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个最直观的数据:这一河海直达航线,使淮安外贸集装箱运输时间比传统中转模式缩短了48小时。
48小时,意味着什么?跟着记者一起去探寻、去解密——
对企业而言,物流成本与时效往往直接决定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天合光能(淮安)科技有限公司关务经理手中的运输单据,揭示出“河海直达”带来的“降本密码”:“以前从淮安到洋山港发一批光伏组件到海外,物流需要等上四五天,现在两天多就能到,单箱运费比以前节省一半!”
作为光伏产业龙头企业,淮安天合光能今年上半年集装箱货物出口量超10万标箱,其中从淮安港经苏北运河运抵上海洋山港的约2万标箱,占总产能的20%—30%。按当前出口规模测算,河海直达后,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不少于500万元。
比降本更关键的是供应链稳定性的提升。传统中转模式需经长江码头多次装卸、换箱,环节多、磕碰风险高,一旦延误就会影响交货期。如今的“一单制、一箱制”,从淮安港装船后全程不换箱、一张单据通到底,客户订单响应速度至少提前2天。这种“又快又稳”的优势,正改变企业对水运的固有认知。
淮安一家电子信息企业的物流总监在首航当天便带着团队蹲点码头,仔细检查集装箱防护情况后直言:“我们出口的精密元器件最怕磕碰,以前宁可多花运费走公路,也不敢通过水运中转。现在有了直达航线,计划把80%的出口货物转至水运。”
从表面看,航线带来的是成本降低的减法,但从深层看,它为企业带来的是供应链韧性的加法——在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订单交付周期要求趋严的背景下,更短的运输时间、更稳定的物流链路,意味着企业能更快响应客户需求、更灵活应对市场波动,这正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条航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政企协同、长期布局的结果。”
淮安市交投集团(市交通集团)副总经理沈剑的一席话,道出了“河海直达”得以实现的极其不易。
事实上,实现“内河港直达国际港”绝非开通一条航线那么简单,而是要突破船舶适配、单据流转、通关衔接、运力保障等一系列“衔接壁垒”,而这背后,则是跨层次、跨主体、跨部门的系统协同——
市交通运输局落实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政策,发放1000万元水运集装箱扶持资金,惠及中远海运、江淮通等10家企业;加密海铁联运班列,淮安至上海、宁波班列每周分别达7班、4班,连云港至淮安铁水联运量1—8月同比增长22.3%;引入国际航运公司,海洋网联船务、嘉华航运在淮设集装箱提还箱点,实现“本地办单、就近提(还)箱”。
市交投集团与上港集团长三角多式联运(上海)公司深度协作,历经10余轮磋商,从船舶吨位适配苏北运河、“一单制”单据流转,到货物通关衔接,逐一破解难题。
淮安航务中心将服务“沉到一线”,深入生产车间了解物流需求,主动通报淮安二号船闸大修计划,提前协助规划备用航线;聘请企业代表担任行风监督员,开辟集装箱船舶“绿色通道”,保障“五定”航线船舶优先过闸,让企业走水运省心、放心。
航线首航的意义,远不止“为企业省时间、降成本”,更是淮安枢纽经济从“物流通道”向“产业引擎”的深层转变。
一组数据印证了这种转变的成效:今年1—8月,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499.89万吨,同比增长5.72%;集装箱吞吐量40.54万标箱,同比增长11.43%;全市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10.93万标箱,同比增长59.9%。其中,5月单月淮安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6万标箱,创历史新高。“这些数据不是偶然,而是淮安水运需求内生增长的体现,河海直达航线正好接住了这份增量,成为枢纽经济的‘催化剂’。”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催化剂”的效应,正在产业层面加速显现。淮安港负责人透露,河海直达航线开通后,已有3家光伏配套企业前来咨询落户,2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在淮安经开区布局生产基地。“企业看中的不只是航线本身,更是淮安‘物流成本低、运输效率高’的枢纽优势——既能快速对接天合光能的供应链,又能通过河海直达航线便捷出海,形成‘生产+物流’的协同优势。”
这种“物流带产业、产业促物流”的良性循环,正是枢纽经济的核心价值所在:物流枢纽不仅是货物的中转站,更是产业的集聚地,它能通过降低要素流通成本,吸引上下游企业落户,进而形成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又会进一步扩大物流需求,反哺枢纽发展。
按照规划,淮安正以河海直达航线开通为起点,推动枢纽经济向更高能级迈进:加快推进集装箱枢纽港建设,提升货物吞吐能力,让“60小时直达”的效能覆盖更多货物类型;打造多式联运示范中心,实现水运、铁路、公路“无缝衔接”,形成立体物流网络;构建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体系,提供“仓储—运输—报关—报检”一站式服务,让企业“足不出市”就能完成外贸全流程;形成集“米”字型高铁网、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全国内河航运中心、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于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推动淮安从“内河中转港”彻底升级为“国际直达港”。
毫无疑问,这条60小时贯通的“黄金水道”,如今已不只是一条物流航线,它是企业降本增效的“减压阀”,是淮安水运复兴的“里程碑”,更是苏北地区对接全球市场、发展枢纽经济的“金钥匙”。
未来,更多“江苏造”将从这里出发,顺着这条航线驶向更广阔的世界;而淮安,也将以枢纽为支点,书写内陆城市“通江达海、链接全球”的新答卷。
■通讯员 吕 双 王 斌 王 琪,记 者 王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