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日报讯:近日,“嘀”的一声提示音,在盱眙县人民法院马坝法庭施静法官的手机中响起——392号案件微信群里,又一笔1200元的转账如期而至。这已经是该群建立以来的第十七次转账。在被告一次次守信守时的履行过程中,曾经对簿公堂、剑拔弩张的原被告,关系变得十分融洽,甚至逢年过节时还会互相问候。
这一切,还要从2024年2月说起。当时,70岁的老王手持两张落款时间分别为2010年和2011年的借条,将62岁的老夏诉至法院,要求其偿还借款62850元及相应利息。然而开庭当日,老夏并未到庭,而老王除了两张泛黄的借条,也拿不出其他支付凭证。由于借条年代久远,关键事实难以查证,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承办法官施静注意到,双方当事人都年事已高,涉案金额也不小,她认为最好的处理方式不是一判了之,而是促成双方当面锣对面鼓地把事情说清楚。于是,施静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通过电话和微信反复沟通,终于说服远在广州打工的老夏返回盱眙,与老王当面协商。
面对面交流中,老夏承认两张借条确系其出具,但坚称多年前以现金和黄金首饰的形式偿还了部分债务,对老王主张的借款金额存有异议。他还坦言,自己好不容易在广州找到一份月薪2500元的门卫工作,实在无力承担高额利息,此次特地请假返乡,也是抱着解决问题的诚意而来。
在充分听取双方陈述、了解实际情况后,施静采取“面对面”与“背对背”相结合的方式,耐心释法明理,引导双方互谅互让。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沟通协调,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借款总额确认为35000元,自2024年4月起,老夏于每月15日前向老王支付1200元,直至全部清偿。
尽管和解协议已然达成,但双方在付款方式上再度出现分歧。老夏不熟悉银行转账,老王也不愿每月催讨。于是施静建议建立一个微信群,由老夏每月在群内直接转账,法官则作为履行见证人。就这样,从那时起,老夏总是提前几天就转账,老王欣然接收。曾经的争执与隔阂,随着一次次如期而至的转账悄然消融。
“一案一微信群”,不仅用于诉讼中的举证与沟通,更延伸至履行中的监督与答疑。盱眙县人民法院秉持“如我在诉”的理念,将司法服务延伸到法庭之外,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通讯员 王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