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的镜头深情聚焦于一位白发老人——新四军刘老庄连英雄指导员李云鹏烈士的妹妹、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爱云,讲述她“一句承诺,半生守护”的感人故事时,淮阴区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内,数百名师生正肃立在纪念碑前,清明雨丝浸润着无声的誓言。几乎同一时刻,央视《新闻直播间》在报道中以“清明祭英烈 厚植家国情”为题,将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作为思政教育的精神高地推向全国观众视野。这两束从中央媒体投来的高光,不仅照亮了82位烈士的不朽忠魂与李爱云56年开展2000余场宣讲的赤子初心,更折射出淮阴区红色基因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蓬勃生机。鲜为人知的是,这轮红色文旅资源“破圈”传播的背后,是一份来自淮阴区政协的社情民意专报《关于围绕“3·18”纪念日热点 激活刘老庄红色文旅资源的建议》,它如同一颗火种,精准点燃红色引擎。
精准号脉 直指症结
时间回溯到今年初,淮阴区政协敏锐捕捉到每年“3·18”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殉国纪念日所激发的巨大社会关注与情感共鸣,同时清醒认识到这片红色沃土在资源转化利用上存在的“痛点”与“堵点”。在深入刘老庄连纪念园及周边多次调研,与干部群众、专家学者、文旅从业者广泛座谈后,一份凝结着政协智慧与基层期盼的社情民意专报被郑重提交。
专报精准点明“三块短板”:资源深度转化不足,纪念园教育形式相对传统,对年轻一代吸引力有待提升;品牌联动效应不强,“3·18”纪念活动高峰期与平时运营存在落差,未能形成持续的红色旅游吸引力;精神传承载体创新不够,对李爱云等身边楷模事迹的挖掘和融入红色教育体系尚显不足。专报提出一系列破题之策:紧扣“3·18”时间节点策划全年红色主题活动,打造沉浸式研学品牌;整合李爱云等模范资源,创新宣讲形式,让红色故事“活”起来;深化纪念园与学校共建,推动红色思政课程系统化、常态化。
这份沉甸甸的社情民意专报因其精准的“问题导向”和务实的“操作路径”,迅速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出肯定性批示。
迅速落地 激活资源
建议迅速从纸面落向地面,淮阴区成立专项工作组,文旅、教育、宣传、民政及刘老庄镇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围绕淮阴区政协指出的短板,打出一套激活资源的“组合拳”。
推动纪念园升级,打造精神殿堂新体验。在淮阴区政协“创新传承载体”的建议下,纪念园引入声、光、电技术和运用情景再现手段,全面优化展陈设计。同时,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路线,开辟互动体验区,让历史可触可感。清明节前后,这里成为全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首选地,孩子们在献花、宣誓、聆听、体验中,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心。正如淮阴师范学院一位学生在镜头前所言:“刘老庄连的壮举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能触摸到的勇气与信仰,这样的课堂令人终生难忘。”
擦亮名片,让榜样力量可感可亲。针对专报中“讲好当代守护故事”的建议,淮阴区系统梳理李爱云56年守护英烈、义务宣讲2000余场的感人事迹,全力支持其打造宣讲品牌。央视《朝闻天下》长达数分钟的特写报道,正是这一努力结出的硕果。镜头前,李爱云抚摸着哥哥李云鹏烈士的遗物,那句“只要还能动,我就要一直讲下去”的朴素承诺,通过中央媒体平台直抵亿万观众心灵深处。“李奶奶的故事让我明白,守护历史就是守护我们的根。”一位收看节目的小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深挖富矿,构建红色文旅新生态。围绕政协提出的“用好时间节点”这一核心建议,淮阴区紧锣密鼓策划“3·18”主题系列活动。同时,以纪念园为核心,串联周边乡村风貌、农业资源,开发“红色研学+绿色生态”特色线路和系列红色文创产品。
用心建言 用情履职
央视镜头捕捉到的感人瞬间,是淮阴区落实政协建议、深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成效的生动缩影。淮阴区政协主席谢鹏深有感触:“社情民意专报虽‘小’,却能精准反映民声、服务大局。刘老庄红色资源‘热’起来,充分证明政协建言建在关键处、议政议在点子上,只要建议提得准、党政落得实,就能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和惠民实效。”
这份专报的分量,在于它架起了一座连接历史荣光与时代使命的桥梁。它让“3·18”这个血火淬炼的日子,从日历上的一个符号,扩展为持续全年的精神洗礼;让李爱云老人的默默坚守,从个体的感人故事,升华为对全民的精神激励,政协的“言值”由此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产值”与精神传承的“价值”。
■通讯员 邵伟程 邵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