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姚志权:智勇双全战敌寇 四代传承家国情

姚志权:智勇双全战敌寇 四代传承家国情

发布时间: 2025-09-03 09:16  关注度:240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佚名
导读:

【老兵档案】

姓名:姚志权

出生年月:1924年3月

现居住地:淮安市盱眙县淮河镇

履历概况:1942年入伍参军,加入新四军洪泽湖淮河区队。1944年,担任机炮运输班班长,攻打张家楼。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复员返乡。

【血染的记忆】

1924年,姚志权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老三。13岁时,他给雇主放牛,穿破衣、睡牛棚,食不果腹。随着家里的哥哥们相继参军,姚志权幼小的心灵也萌发了当兵的念头。

1940年9月15日,日寇集结数百步兵、一个骑兵中队及两架飞机、数十艘汽艇,从河桥、老子山、西高庙向盱眙合围。侵占盱眙后,日寇在盱眙最高点——第一山建炮楼、筑碉堡,驻扎了兵力。

“一到晚上,炮楼顶部的探照灯就来回扫射,能照亮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当时还有很多伪军为日寇收集情报,抢老百姓粮食,无恶不作。”姚志权说,那时候的盱眙百姓深受敌伪侵害。

1942年9月,18岁的姚志权加入新四军洪泽湖淮河区队,成为一名战士。他回忆道:“当时我们班有7个人,班长叫于飞。到部队那天下午我们就领到了枪,但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土枪,生锈了,子弹打不出去。”此前借住姚志权家的张师傅是部队造枪专家,他常常看张师傅对着枪支零件敲敲打打,耳濡目染学了些修理手艺。于是,他想到用木头慢慢砸开铁锈的法子,并带着其他战友一起修枪。

不久,姚志权迎来了军旅生涯的第一次战斗。“那天夜里,我们到腰滩去,准备端掉伪军的一个据点。因为我个头小,不易被发现,大队长叶蒙派我先去查探情况。”姚志权记得,当时端着枪、带上手榴弹,顺着围墙屋檐,趁黑摸到伪军据点。“屋里有四名伪军,正准备出门巡逻,我当即就开了一枪,拿起手榴弹冲进屋内让他们缴械投降。”姚志权说,大队长听到枪声,带领战士们一起冲了过来,缴获伪军步枪四支,俘获伪军四名。

“这是我当兵的第一次收获,当年12月底,大队在临淮头召开总结表彰大会,我获得三等功,第一个上台领奖,奖品有毛巾、肥皂、牙膏、牙刷、钢笔和笔记本。”谈及第一次立功的经历,姚志权满脸自豪。

从军十余年,姚志权参加了无数次战斗。除了第一次战斗,还有一次战斗令他记忆深刻——1944年6月的“三战张楼”。

张楼,淮北抗日根据地最大的汉奸据点之一,位于泗县、睢宁之间的泗睢公路东侧,地处淮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域。这里地势险要,伪军人多势众,新四军两次攻打都以失败告终。

三战张楼,姚志权担任机炮运输班班长,执行夜间水上运输任务。“头顶是盘旋的敌机,我借着月光,带领战士将机炮运至阵地。”姚志权回忆说,有了机炮助阵,我军主攻部队连续打退敌人多次反冲锋,并攻占了张楼。张楼大捷后,组织安排姚志权和另一名战士送消息到黄花塘新四军军部,途中两次遭敌人搜查,他们面对刺刀,机智勇敢,于傍晚时分把捷报送到军部。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姚志权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直到1954年,姚志权响应号召复员返乡。如今,101岁的姚志权身体康健,精神矍铄。

【深沉的嘱托】

采访结束前,姚志权以铁锹为武器,给我们演示当年拿刺刀杀敌的情景。很难想象,这位耳聪目明、思路清晰的老人,已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长河。

说起子女,老人格外自豪:“我的儿子、孙子、重孙子都是军人出身,当兵光荣!”在这个家里,当兵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融入血脉的传承。

谈及当下的年轻人,姚志权的眼神变得格外柔和。“你们赶上好时候了,不用躲炮弹,能安稳读书、工作。但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一代代人拼出来的。”他希望年轻人能牢记历史,记住那些为和平牺牲的革命先辈,既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要珍惜当下,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守护好来之不易的和平。

【青春的誓言】

人生百年,家国天下。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到国泰民安的今天,姚志权以行动诠释了“保家卫国”的深刻含义,他的子孙后代也用平凡的坚守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如今,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我们应该传承革命先辈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誓言,书写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责任的担当。

报道团队:杜勇清 张浩 李昱 潘梦洁 周伟 高尚杰 李海娇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