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元素
什么叫“亮剑”?古代剑客们与对手狭路相逢,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李云龙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年前热播的一部闪耀淮安众多元素的优秀抗战题材电视剧《亮剑》,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时光荏苒,20年来,《亮剑》依然以其所展现的伟大抗战精神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大放光彩,不断重播、不断被致敬!一部影视作品,经过20年的时间检验,特别是在短视频风靡的当下,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符号,成为跨越时空、激荡人心的影视经典,它的魅力何在?
《亮剑》是由陈健、张前执导,李幼斌、何政军、张光北等主演的抗战题材电视剧,根据淮安籍作家都梁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革命军人李云龙从抗日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传奇经历,是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影视作品。
《亮剑》的剧情概要:1940年,八路军新一团团长李云龙在苍云岭违抗军令,正面击溃坂田联队后突围,被贬至被服厂,后临危受命接管独立团,与政委赵刚搭档。在李家坡之战中,李云龙以土工作业结合手榴弹战术全歼山崎大队。在白村伏击战中,李云龙率部成功奇袭日军观摩团。1942年,为掩护百姓转移,独立团骑兵连全员牺牲。次年新婚之夜,李云龙之妻杨秀芹被山本特工队掳至平安县,李云龙强攻县城引发“平安格勒”混战。此后,李云龙因替警卫员“和尚”报仇而被降职。解放战争期间,李云龙与楚云飞多次交锋,在淮海战役中双双负伤,后来李云龙与住院时认识的护士田雨成婚。新中国成立后,李云龙入军事学院深造,1955年获授少将军衔。该剧鲜活地展示了人民军队面对强敌敢于亮剑,敢于战斗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个人的铁血军魂。主人公李云龙是一位重诺轻生、铁骨柔肠、豪气干云、肝胆照人的名将。
很有意义的是,在这部经典的电视剧中有诸多淮安元素。该剧原著长篇小说《亮剑》作者都梁,原名梁战,1954年出生于淮安市盱眙县。2000年,其出版个人首部长篇小说《亮剑》。2005年,其担任电视剧《亮剑》编剧,并凭借该剧获得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第2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亮剑》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此外,该剧主角李云龙的原型之一——开国少将钟伟,曾在淮安战斗过,成功指挥高杨战役,该战役发生地位于涟水县境内的高沟、杨口地区。钟伟作战勇敢,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将领,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巴顿将军”。在战场上,钟伟说:“就是把人全拼光了,也要坚持打下去!”钟伟的作战风格和军事才能为李云龙这一角色的塑造提供了重要原型参考。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作为革命老区,这里打响过大胡庄战斗、涟水保卫战,出现了英雄的“刘老庄连”,深厚的红色精神内核为《亮剑》所展现的抗战精神提供了历史背景支撑。 (下转安澜周刊4版)
精神力量
有评论家认为,李幼斌版的电视剧《亮剑》,已经成为中国抗战题材电视剧短期内很难逾越的艺术高峰。《亮剑》之所以百看不厌、常看常新,是电视剧所展现的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地激荡人心,提振士气,这种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不同的年代都能熠熠生辉。
主人公李云龙有句台词:“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当独立团被日军山本特工队突袭,政委赵刚负伤、部队损失惨重时,李云龙没有选择撤退,而是收拢残部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信念完成绝地反击;骑兵连长孙德胜在全连战至最后一人时,高举马刀,喊出“骑兵连,进攻”,用生命诠释了军人的尊严;炊事员老王在突围时为保护伤员,抱着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亮剑》散发出澎湃的激情和磅礴的力量,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豪情。
今年7月3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透露的信息表明,《亮剑》自2005年开播以来,已在各大电视台重播超3000次,网络播放量超10亿次,被网友称为“N刷神剧”。7月至9月,《亮剑》等一批抗战题材经典视听作品将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
从2005年到2025年的20年间,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依旧爱看《亮剑》。如今,“狭路相逢勇者胜”已成为众多年轻人的励志格言,“明知不敌也要亮剑”激励人们勇往直前……
作为一部现象级的电视剧,《亮剑》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电视剧本身。它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脊梁的象征。这种精神,犹如灯塔,永远照亮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家国情怀
2005年,电视剧《亮剑》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说它令人耳目一新,在于有李云龙这样的传奇人物。作为堂堂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桀骜不驯却勇猛善战,还经常不按常理出牌。然而,他却让观众感到亲切,感到真实,感到这样的英雄有血有肉、实实在在。可以说,《亮剑》的成功,一大部分源于李云龙这个角色。李幼斌演活了李云龙,成就了《亮剑》,成就了经典。而在李云龙身上,吸引人的不光是他勇于亮剑的精神,还有他那令人荡气回肠的侠肝义胆和家国情怀。
在平安县之战中,山本一木率领日军特种部队在李云龙新婚当晚将其妻杨秀芹掳往平安县城。悲愤的李云龙迅速集结独立团兵力攻打平安县城。在平安县城久攻不下之际,李云龙调来意大利炮。此时,山本一木把杨秀芹押上城楼,以此要挟李云龙。杨秀芹高呼让李云龙开炮。李云龙经过艰难抉择,含泪下令开炮,平安县城得以攻克,山本部队被歼灭,但杨秀芹也牺牲了。李云龙此举是何等的大悲,又是何等的深明大义,这是作为一个丈夫、一个团长对“袍泽情义”与“军人使命”的双重坚守,直击人心,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催人泪下。
作为剧中主角,李云龙并不完美,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从屏幕上走下来,成为观众心中“接地气的英雄”。他让我们知道,英雄不必完美,但必须真实;不必无所不能,但必须有所坚持。
艺术价值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精神的火炬永远燃烧。电视剧《亮剑》历经20年时光,为何依旧光彩照人?也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是鲜明的人物形象。《亮剑》成功塑造了一众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其中以李云龙尤为突出。他是个“泥腿子”将军,既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又有重情重义的血性本色。政委赵刚则儒雅正直,与李云龙性格截然相反,但从最初的理念冲突到后来的生死与共,他们俩“一柔一刚”相互融合,成了战场上的“绝配”。国民党将领楚云飞与李云龙惺惺相惜,虽立场对立却彼此敬重。还有忠诚勇猛的魏和尚、憨厚耿直的段鹏等,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极具感染力。二是跌宕起伏的剧情故事。《亮剑》的剧情以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为脉络,充满张力与转折。开篇李云龙率独立团击溃坂田联队,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却因抗命被降职。刚到新部队又遇山本特工队奇袭,妻子杨秀芹牺牲,李云龙炮轰平安县城,演绎“以血还血”的悲壮。抗战胜利后,李云龙与楚云飞从惺惺相惜的对手变为战场死敌,赵家峪对决、淮海战役交锋,两人各断一臂,恩怨交织。全剧情节紧凑,战争场面与人物情感交织,既有宏大历史叙事,又有细腻人性刻画,使观众在热血澎湃之余,亦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命运的无奈。三是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交相辉映。《亮剑》的艺术真实,在于它跳出“高大全”的叙事窠臼,用粗粝的质感还原战争与人性的本貌。剧中的战场没有滤镜式的浪漫:李云龙的部队打胜仗常靠“土办法”,拼刺刀时的嘶吼、巷战时的血污,甚至战士们饿极了时的窘迫,都透着战争的残酷与真实。这种真实,让抗战精神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植根于烽火与血泪中的信念,既让观众信服,又引发观众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层共鸣。
毫无疑问,《亮剑》是中国电视剧领域的一座不朽丰碑,在视野宏大、叙事细腻的影像中,彰显雄健刚毅、豪迈澎湃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其蕴藏的精神力量跨越时代,成为中华民族崛起征程中的重要精神动力。今天,我们铭记抗战历史,亦是为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汲取先辈的勇气与力量。让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正如李云龙所说:“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特约撰稿 孙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