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有着2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王云霞始终在“为患者解忧”的使命中践行初心,用行动诠释着党员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一句誓言 一生作答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那个夏天的誓言,成为王云霞医者生涯永恒的灯塔。从徐州医学院毕业投身临床一线,到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再到成长为主任医师,王云霞的每一步发展,都镌刻着共产党员的奋斗底色。
2019年接过内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后,王云霞更将党建工作与医疗事业深度融合,带领支部党员、青年医护工作者,在忠实履行医者神圣使命的同时,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之余,她定期组织本支部党员开展“健康惠民党旗红”系列义诊活动,“世界肾脏日”的科普讲座上、重阳节敬老院的健康体检中、企业急救培训的课堂里,总有她耐心讲解的身影。
2023年8月,一位68岁的患者因全身高度浮肿前来就诊,并自述有甲状腺结节手术史,认为自己是甲减的病情加重。王云霞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认为其浮肿的症状与典型甲减的特征不符,于是耐心劝说患者住院接受进一步检查。后检查结果证实了王云霞的判断:患者甲状腺功能仅轻度异常,但蛋白尿值严重异常。经过反复细致的沟通与病情讲解,她赢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成功为患者进行了肾脏穿刺活检。一周后,病理结果证实为“肾小球足细胞病”。她依据最新诊疗指南,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经过她细致的用药调整和持续随访,患者浮肿渐消,尿蛋白显著减少,至2023年12月蛋白尿完全转阴,患者及其家人恢复了往日笑容。
●一双妙手 一生精研
在肾内科病房,总能听到患者说:“王医生的查房时间总是特别长。”这份“特别”,源于王云霞对每位患者高度的责任心,更源于她对医学永不停歇的探索。
2013年,王云霞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进修肾脏病及血液净化技术,把所学的技能应用于临床,推动了科室动静脉内瘘术、肾脏穿刺等技术的发展。她牵头科室攻坚新技术新项目,推进“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等多种模式的血液净化技术应用,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高甘油三酯血症性胰腺炎等危重患者中探索双重血浆置换技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024年,她到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参加“骨干医师弹性学制人才培训学习班”,掌握了动静脉内瘘超声引导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等前沿技术。
王云霞是不知疲倦的“求知者”,她定期组织科室成员学习最新技术进展及诊疗指南,将医者终身学习的进取精神转化为守护患者健康的扎实本领。实验室的灯光常伴她至深夜,她的科研项目也结出了硕果。2024年5月,她撰写的关于糖尿病肾病治疗机制的研究论文在国际期刊发表,这些科研成果无疑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更体现了一名医者对推动医学进步的执着追求。
●一片冰心 一生守护
对于肾内科的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是一道“生死关”。近两年来,为满足这类患者的治疗需求,王云霞带领科室迎难而上,积极开展枸橼酸、阿加曲班等抗凝剂在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HDF)、血液灌流等治疗中的应用。为确保治疗方案万无一失,王云霞立下“铁规”:每一例患者首次使用新抗凝方案时,自己必定全程守在透析机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调整参数,直至治疗安全结束。对于危重患者,她更是寸步不离。王云霞守在病床前的身影,是患者和家属心中的“定海神针”,更是年轻医生眼中“安全至上”最生动的教科书。
“党员和医生,双重身份,也就有了双重责任。”王云霞常这样对青年医生说。王云霞的以身作则在科室里激起层层涟漪,渐渐地有了更多追随她脚步的年轻身影:年轻的后辈开始模仿她记录患者生活细节的查房习惯,科室的党员示范岗从1个增至2个再到4个,患者送来的感谢信从“感谢王医生”变成“感谢肾内科团队”……
王云霞的故事不仅是一名党员医生的奋斗写照,更是新时代医疗工作者坚守初心、勤学笃行的生动缩影。当党员徽章的光芒与白大褂的圣洁交相辉映时,守护人民健康的初心,正绽放出最璀璨的生命之花。
■记者 蔡雨萌 通讯员 巫跃文 范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