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淮安:融合聚力 让残疾人绽放生命光彩

淮安:融合聚力 让残疾人绽放生命光彩

发布时间: 2025-05-19 09:34  关注度:250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推动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基础在于整合各方资源,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淮安市全力打造的 “一站式”服务体系,就是为残疾人打开便捷生活大门的“金钥匙”,而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工作则是这把钥匙上最关键的齿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 在淮安,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一直备受重视。近年来,市残联积极探索融合发展之路,从基础服务提供,到就业创业推动,再到生活保障兜底,多管齐下,着力解决残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残疾人的生活点亮了前行的光。

一站融合 开启便捷服务之门

推动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基础在于整合各方资源,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淮安市全力打造的 “一站式”服务体系,就是为残疾人打开便捷生活大门的“金钥匙”,而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工作则是这把钥匙上最关键的齿纹。

日前,在市政务服务中心“高效办成一件事”自助服务专区,市民王先生为母亲申请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名额时,对此深有体会。过去,这类申请需要在多个部门间来回奔波,程序烦琐复杂,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今,在一台机器上,王先生一次性就能填好所有材料,仅仅3天,申请就通过了。他感慨道:“没想到会这么简单,这里有好多宣传视频,政策、流程等一看就明白了。在一个地方就能把所有事情办好,真是太方便了!”

这种便捷服务的背后,是淮安各部门的协同努力。2024年8月初,市残联会同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数据局联合印发了《淮安市高效办成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工作方案》,明确服务内容,优化办事流程,强化数据共享,提升服务能力。考虑到残疾人行动不便,市残联结合各县区实际,在镇街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了“残疾人服务一件事”专窗,靠前服务,最大限度满足残疾人需求。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淮安市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总办件量达 5986件,办结率98.5%。此外,政务助残空间也是我市残疾人融合服务的一大亮点。这里就像一个“残疾人服务超市”,集涉残政策咨询、就业扶持、辅助器具租赁等多功能于一体。近日,前来咨询就业扶持政策的残疾人小刘兴奋地说:“以前想找份合适的工作,都不知道去哪儿问,现在来政务助残空间,所有涉残政策都能一次性了解清楚,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帮忙规划,真的太贴心了。”

除此之外,市残联建设的“残疾人之家”监管平台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通过这个平台可对全市159家“残疾人之家”进行在线实时查看,全面掌握运行情况和服务进度,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跨界融合 奏响就业希望之歌

就业,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市残联积极探索,通过跨界融合,为残疾人开拓灵活多样的就业渠道。

在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8楼的残疾人电商直播基地,22岁的肢体残疾人主播蓓蓓(化名)正对着镜头热情地直播带货:“亲爱的宝宝们,又到了今天的直播时间,给大家带来5款潮玩……”在这里,蓓蓓开启了自己的电商主播之路。起初,她连面对镜头说话都紧张,但经过基地的培训,逐渐掌握了直播技巧,现在能独立直播带货,每月有稳定的收入。该基地不仅提供直播培训,还为残疾人提供客服、财务、美工设计等多个就业岗位,每年至少帮助5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或创业,支持鼓励残疾人通过电子商务、直播带货、云客服等灵活形式实现新业态就业。

在清江浦区的星青年洗车坊,19岁的孤独症青年刘乐乐(化名)正在认真地擦拭车辆。他的父亲在一旁看着,眼中满是欣慰:“以前总担心他未来的路该怎么走,现在他不仅有了工作,还能慢慢融入社会,这在过去简直不敢想。”淮安市星语全纳发展中心(星青年洗车坊)结合“就业+培训+照料”的生命全程综合服务模式,为孤独症患者等心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有20名心智残疾人加入洗车坊,部分学员已能熟练地为市民提供洗车服务。

市残联与知名咖啡连锁企业合作,在政务助残空间内打造“无声咖啡”店面。截至目前,“无声咖啡”店面平均每天售出300杯左右的饮品,带动多名残疾人就业,平均每人月增收约5000元。市残联依托“无声咖啡”店面举办技能培训,已惠及听力残疾人20名,其中8名顺利通过咖啡师考核。为发挥“无声咖啡”店面的示范作用,市残联与市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建设“无声”系列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开发出“无声奶茶”“无声烘焙”等创业就业项目,每年帮助10多名残疾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增强了残疾人的自信心和社会认同感。

今年淮马赛事期间,市残联“美丽工坊”的50余名残疾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时25天精心制作2万份非遗剪纸。此外,为助力2025届淮安大学生集体毕业典礼,他们还承接了3300份非遗手工作品订单,用指尖技艺传递温暖与祝福,展现独特的非遗文化魅力与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采。这种将文化传承与就业帮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跨界融合就业项目是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重要举措。市残联通过引导多方力量以资产、资源、资金、品牌等不同要素“进圈”“入链”,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不仅如此,为了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共享教育发展成果,为特殊儿童未来融入社会、实现就业创造条件,市残联选取天津路小学作为全市首个区域融合教育共建试点,学校投入32万元新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通过“随班就读+间断性资源中心干预”的安置模式,营造全社会支持特殊教育、关爱特殊儿童的良好氛围。

多元融合 汇聚扶残助残之光

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征程中,多元融合汇聚各方力量扶残助残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对残疾人群体的深情关怀,更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标尺。

“多元融合能让医疗、康复、养老等不同领域深度协作,满足残疾人在伤痛救治、机能恢复、生活照料等多方面的需求,能让企业、公益组织、事业单位携手合作,为残疾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拓展社交圈子,助力他们更好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朱鹏程说,这种汇聚各方力量的模式,让扶残助残不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温暖事业,为残疾人的生活注入希望与力量,推动残疾人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近年来,市残联积极践行多元融合发展理念,广泛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多维度为残疾人谋福祉,其中“医康养残”融合发展是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的关键一环。日前,在淮安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洪泽区岔河分中心,重度残疾人杨树俊激动地说:“多亏了在医院托养,救治十分方便、及时,否则我的病不可能被及时治疗。”洪泽区岔河镇中心卫生院护士梁芹介绍,接管残疾人托养工作后,卫生院先腾出整层楼的病房作为托养区域,又根据残疾人需求对病房进行改造和升级,为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购买电动翻身床,防止褥疮形成。梁芹每天在门诊住院楼和托养楼之间奔波,耐心照顾每一位残疾人。她表示:“住在这里的肢体残疾人并不多,以智力残疾人为主,交流起来需要更多耐心。”

随着“医康养残”一体化服务模式初步形成,2024年,洪泽区岔河镇中心卫生院实现养老、残托、康复业务收入90余万元,同比增长59%,生病的托养人员在卫生院得到了及时、有效治疗,医疗收入同比增长16%,职工人均每月绩效增加近千元。这一成功案例,不仅为“医康养残”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也充分证明了多方协同合作在残疾人保障工作中的强大效能。目前,全市共有金湖县、洪泽区、盱眙县3个县(区)的卫生院推行“医康养残”一体化服务模式。

仅凭一家之力难以满足残疾人多样化的需求,必须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为此,市残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整合多方资源,全方位关爱残疾人。与市国联、市文旅集团、井神盐化、昊昊王子合作,构建残疾人多元化就业新场景,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平台;携手市慈善总会开展“同心向善 慈润淮安——守护星空·孤独症儿童关‘淮’项目”,对定点康复机构的孤独症儿童以及经济困难的孤独症患者家庭、在训残疾儿童家庭给予救助金,为他们送去温暖与希望;与市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就定制公交16路(幸福爱心线)项目达成合作,打造助残专线,为残疾人营造温馨、便捷、无障碍的乘车环境,提升其出行幸福感;与市图书馆合作开展盲文书籍流动借阅项目,让盲人能接触到更丰富的知识资源;联合市民政局开展困境病残儿童替代养护项目,依托儿童福利院的专业资源为困难家庭的重病和残疾儿童提供阶段性集中养育与康复服务;与淮安淮印时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打造淮印时光助残空间,拓展残疾人就业新领域;和市护理学院合作,为盲人学员提供专业的按摩理论授课。通过融合发展,淮安市残疾人事业的体制机制日趋完善,残疾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明显增强,残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正如刀郎在歌曲《就是现在》中所唱:“尽管这世界给我满身的伤,我依然要赞美太阳。”未来,市残联将继续秉持融合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在融合发展的阳光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共同奔赴更加美好的未来。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通讯员 傅根生 高 旭 李 琪 任明强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