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文史 > 伫立在古巷的尽头

伫立在古巷的尽头

发布时间: 2025-05-15 12:28  关注度:214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吴光辉
导读:那座刻着“河下古镇”大字的青石牌坊就是它的扉页,那运河边的花草树木就是它的插图,那铺着石板的大街小巷就是它的情节,那雄伟的古塔和环绕古塔的湖水就是它的男女主人公,那挂在古巷两侧的无数灯笼肯定就是它的一个个修饰词。

     (一)     

走进淮安的河下古镇,就是走进了历史给古镇营造的文学意境。

走在空无一人、幽深曲折的街巷里,就感到河下古镇的所有景致全都暗藏着离奇曲折的故事。

我便将古镇理解成文学名著里的一个个定格的场景,将古镇上所有的建筑理解成文学场景里的方块字符,整个河下古镇也就变幻成了文学巨著《西游记》。

那座刻着“河下古镇”大字的青石牌坊就是它的扉页,那运河边的花草树木就是它的插图,那铺着石板的大街小巷就是它的情节,那雄伟的古塔和环绕古塔的湖水就是它的男女主人公,那挂在古巷两侧的无数灯笼肯定就是它的一个个修饰词。

河下古镇就是一部线装的古书,厚重,深邃。

我来古镇原本是想寻觅它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模样,看见的却是古镇被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意蕴之中,仿佛成了唐僧师徒经过的金平府、玉华城。

灯笼、店旗、牌匾,全都在历史的肌理中无声地飘摇着;青瓦、飞檐、翘脊,全都藏身于一条条古巷的时间深处。所有的景致全都被千年风雨过滤成了灰色,走进古巷的深处就觉得自己的灵魂跟随唐僧师徒,一起走在玉华城的那条虚拟的石板街上。此刻,没有人会预感到危险的逼近,更没有人想到唐僧会在半道被妖魔掳走。

一阵晚风徐徐吹过,无数枯叶在我眼前的石板路上无声地游走。

古巷里的文学世界肯定被调到了静音模式。

     (二)     

走进河下古镇,仿佛走进了历史的深巷。

我感到眼前这无数闪烁着红光的灯笼,就是想营造出一种怀古的文学氛围,以此表达对这座古镇当年繁华的深沉凭吊和无限怀想。

读到明代诗人邱濬写的诗句:“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便知晓河下古镇当年是何等的繁华。这让我再次联想起《西游记》对玉华城描写的“万千家灯火楼台,十数里云烟世界”的佳句。当年河下的石板路上肯定有玉华城那样的“毂辘辘香车”碾过,有“红妆楼上,倚着栏,隔着帘,并着肩,携着手”的美女贪欢,也有“绿水桥边,闹吵吵,锦簇簇,醉醺醺,笑呵呵”的帅哥戏彩。玉华城的这些文学场景,你敢说不是吴承恩在河下镇的亲历?

河下是一座因运河而兴起的千年古镇。河下之“河”就是大运河,河下之“下”就是位于运河的下面,因为这里的运河是一条高悬于地面的河。

明清时期,盐河的开挖使河下又成为淮盐的集散地,山西、陕西、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的大批客商,纷纷来此投资盐业。为了进行商贸活动,盐商们在河下建立了众多的会馆。清康熙年间,这条傍着运河而建的河下街道,就是由程姓徽商捐资购来的条形麻石铺设而成的。此后,石板街两侧便陆续建成一片青砖灰瓦的小楼,再后来又在估衣街上建起了“二帝阁”,在竹巷街上建起了“魁星楼”“文昌阁”等一大批地标式建筑,将河下的城镇建设推向了高潮。

今天,独自漫步在几百年前铺成的石板路上,看到远处的旧街被幽暗淹没了,我不禁要问,幽幽古巷的尽头会有什么?沿着脚下的这条小径,或许能够走进一座古老的神话宫殿?抑或走进一处文学意境的园林?

走进河下,就像是揭去了古镇记忆的封条。

     (三)     

夜晚,河下古镇的色彩仿佛被调成了黑白。

来到估衣巷,看到小街两侧都是经营服装布匹的店铺,夜色里一面面旗幌在飘动。一家经营丝绸小饰品的杂货铺,静静地伫立在这条巷子的拐角处,货铺门面上悬挂着“吴记丝绸饰品铺”的店牌,吴家的住宅就在拐弯向南的那条打铜巷的尽头。

走在打铜巷更加狭窄的石板路上,看到两侧斑驳的旧砖墙模糊不清地伫立在幽暗之中,让人感到有些压抑。

这时,一只晚睡的乌鸦在头顶上空盘旋。

我有些忐忑地走过打铜巷,一直走到巷尾,前面居然柳暗花明一般呈现出一片光亮来。

我看到前面有一大片古典园林,再走近便看清了“吴承恩故居”的门匾。

从古巷的幽暗一路走来,这里的一切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整个园林已被修缮一新,并且被美化、亮化过了。所有的现代化电子灯具被安装在园林的各个部位,亭台楼阁被灯线勾勒出古朴的轮廓,假山湖水被彩灯衬托出华美的身姿,花草树木也在灯光中展现出茂盛的翠绿。

整个园林拥有四个院落,由“射阳簃”的门房、客房、轩厅、书斋和后花园“悟园”组成,辅以回环曲幽的抱廊、假山、亭轩、舫桥、竹木、花卉,从而构成一座具有明代风格的庞大建筑群。

我推想,穷困潦倒的吴承恩当年居住的房子,肯定没有今天这般气派。

清人李元庚之子李鸿年在他的《山阳河下亭园记续编》中,是这样记述吴宅的:“门东向,入门而北,重门编篱为之。”民国时期的汪继先在他的《山阳河下亭园记补编》中,又对河下已经破败的私家园林进行补记,其中就有吴承恩故居的“射阳簃”一节:“宅院为两进院落,有门房客厅书房,亦已废圮。”

如今,走进“射阳簃”,首先会看到一片苍翠的竹林,绿叶婆娑,摇曳生姿。进入“悟园”,会从镂空的照壁方洞里看到一方太湖假山,山峰挺立,曲涧深沉。整个庭园里,松风轩、笔峰山、灵根石、廊轩、旱舫、醉墨斋、猴趣园,水榭亭阁,假山湖泊,花木石雕,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至此,一座偌大的河下古镇的所有幽暗的旧街巷,全都变成了衬托光鲜亮丽的射阳簃和悟园的铺垫之笔。

     (四)     

状元府老宅的所有建筑一直昏睡在历史的冤案里,任凭五百年的风吹雨打也无法醒来。

我觉得河下古镇梅家巷的这座状元楼,肯定深藏着《西游记》的思想精华。在这座古园林里不仅暗示了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而且潜藏着鲜活生动、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因为我在这座由老宅和寓园两个部分组成的状元府里,没有看到任何红灯高照的吉祥,却清晰地看出了五百年来无法平反昭雪的悲情。

从这座青砖黛瓦的两层古建筑的身上,让人能感受到一种无法抑制的苍凉和悲壮。那几扇木窗显得古朴而静穆,就像是这座老楼充满泪水的眼睛,深沉无言,想必就是这座楼的主人的冤魂一直死不瞑目吧?

走进状元府的寓园,看到揽秀楼、跃如阁、殿春轩、涌云楼、香云阁、澄潭山房、半红楼、蕴墨楼、荫绿草堂、点水阁、平远山堂、樵峰阁等所有的古建筑,也都集体沉默着,似乎在共同等待着状元楼能够一觉醒来。

这座状元楼是河下古镇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抗倭民族英雄沈坤的故居。

沈坤高中状元之后,回乡为母守孝,恰逢东洋倭寇来犯,便变卖家产,训练乡丁,抵抗外侮,平定倭患,被称为“抗倭状元”。然而,就在取得抗倭胜利之时,有人诬陷他“私自团练乡勇,图谋背叛朝廷”。嘉靖皇帝居然下旨将他逮捕入狱,最后他被刑讯逼供而死。河下百姓为了怀念他的抗倭功绩,在他家的原址上建造了这座状元楼。

因为沈坤是被皇帝钦定的“谋反”罪犯,死后的事迹也就无法载入正史。吴承恩和沈坤不但是同窗挚友,而且是儿女亲家,本想进京替沈坤讨个公道,被河下镇光福寺的智广法师劝阻,最后只能在《西游记》里为沈坤鸣冤叫屈。

此时,眼前的这片桃树上空空如也,不要说仙桃了,就连树叶几乎都落光了,整个寓园只剩下一树的悲凉。

一只失眠的乌鸦却在桃树上喋喋不休,像是在反复背诵古书里的一句秘诀。

■特约作家 吴光辉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