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堡,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当“堡”见于地名时,也读作“pù”,通“铺”。涟水县十堡(pù)村,就常因读音闹出乌龙。不过,要论村集体经济实力,十堡并无争议,镇上“优等生”,妥妥一个“百万元村”。
十堡之名与河相关。明清时期,淮阴境内黄河、淮河主要地段设有河兵与堡夫,负责管理保护河堤,河营驻扎在河堤上,一般被称为“堡”。“从王营镇向涟水县方向,每隔二里多设一堡,到我们这儿,正好是第十个,所以就被称为‘十堡’。”十堡村党总支书记周建刚说,村子的名字源自河,发展更离不开河。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十堡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村民多以种植“一稻一麦”为业,收入有限,村集体曾穷得叮当响。“特别是2005年前后,村‘两委’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靠借款维持运转。”周建刚回忆说,“手里没把米,唤鸡都不灵,村‘两委’想干啥事都干不成,人人憋屈。”
转机发生在2013年8月。彼时,福建客商组团来淮考察,一眼就相中了十堡。理由很简单,地理位置好。这里紧靠城区,毗邻京沪高速、淮安涟水机场,盐河从这里穿过。用客商的话说,十堡是“水陆空”齐聚的“风水宝地”。
随即,投资2.3亿元的石材基地——福兴建材城在十堡落成。自此,该村以建材城为中心,相继吸引了石材加工、园艺景观、混凝土搅拌等24家企业落户。随着建材、机械加工等产业集群日渐崛起,该村从传统农业村摇身一变成了现代工业村。
产业集聚、企业林立,最直观的好处是老百姓可务工、有钱赚。村民高尚兵此前在家务农,守着“一亩三分地”,从年头忙到年尾,赚不到多少钱。建材城落户十堡后,高尚兵添置了一辆三轮车,农闲的时候帮商户送货赚钱。短短几年时间,高尚兵的三轮车就升级成了小货车,儿子也跟他一起送货,父子二人年纯收入超30万元。“工作虽然辛苦,但比在外打工强。”谈起现状,高尚兵说,虽然每天很忙,但日子有奔头。
如今,十堡全村2000余名劳动力中,有60%在附近的企业里找到了“饭碗”,实现了就业。
村集体也不闲着。村里企业、商户多了,公共服务需求更大。村“两委”迅速注册成立十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保安、保洁等物业服务,并承揽小型建筑工程。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就与13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净增收30多万元。“这还只是小头。”周建刚自豪地说,“算上土地流转等其他收入,去年十堡村集体收入达146万元。”
村富民得福。“每年你们都给我送蛋糕,真是太感谢了!”十堡村村民张奶奶今年86岁,每年生日,她都会收到村里送来的蛋糕和礼物。十堡村善赚钱也舍得花钱,对80岁以上老人,每年赠送生日礼物,免费上门理发,让老人老有所依;资助成立夕阳红文化演出队,利用周末时间开展文艺演出,满足村民的文化娱乐需求;投资1000多万元配套建设小区水、电、路等硬件设施,让村子面貌一新……这些年,十堡村的民生实事一桩桩、一件件,办到了村民心坎上。
昔日沿河筑“堡”聚人立村,如今划地建“城”聚财兴业。谈起十堡村的未来,周建刚说,美好的愿景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就是两条:“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美。”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王舒 何弦 周伟 赵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