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中医对一些在冬春季节容易发生或复发、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缓和期进行扶正培本治疗,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冬春季节减少发作或减轻发作甚至不再发病的目的。
市中医院连续30年开展冬病夏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组方到选穴,每个环节都由资深专家精心把控。“方便、有效、配方种类多、每年在市卫健委报备”是市中医院冬病夏治工作的特色,该工作将于6月21日(夏至)正式启动。
中医认为,冬病主要指人体受寒气侵袭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总的来说,冬病有两大特点:一是平素为阳虚体质,畏寒怕冷;二是疾病症状遇寒加重。冬病夏治的目标人群主要包括反复感冒、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节炎、鼻炎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以及喜暖怕凉、遇冬怕冷、冻疮、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亚健康人群。
在临床上,冬病夏治的方法以穴位贴敷(即三伏贴)最为普遍,同时还有针刺、艾灸、推拿、刮痧、拔罐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夏令膏方进行调理等。其原理主要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虚寒体质。
食疗也是冬病夏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应少吃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冬病夏治期间,尽量少吃寒凉食物,以免耗伤阳气,可多吃银耳、百合、山药、木耳等食物,可起到健脾益气养阴之功效。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汇集点,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体表的穴位,通过经络传导改善气血运行,药性透过体表、深入组织、直达病处,可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穴位贴敷多选择常用的保健穴位,如膻中、天突、大椎、肺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根据想要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不同,贴敷时选择的穴位也不同,具体根据病症因人而异,选择量身定制的专属穴位。
每个科室都有自己擅长治疗的特色病种。近日,市中医院发布了今年开展冬病夏治工作的相关科室及治疗病症情况。
急诊楼二楼
儿科:小儿反复感冒、哮喘、肺炎、慢性咳嗽、腺样体肥大、咽炎、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脾胃虚弱病等。
门诊楼一楼
骨伤科:腰腿疼、老寒腿等。
康复科: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类风湿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等。
门诊楼二楼
肺病科:反复感冒、哮喘、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脾胃病科: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肠病、慢性腹泻等。
风湿科: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功能性风湿病、怕风、怕冷、多关节疼痛等。
门诊楼三楼
耳鼻咽喉科:过敏性鼻炎、咽炎、鼻炎、鼻窦炎、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咳嗽等。
脑病科:失眠、眩晕、中风、偏头痛等。
门诊楼北侧
针灸科: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关节炎、颈椎病、痛经、慢性胃炎、鼻炎等。
推拿科:颈肩腰膝痛、脾胃虚弱、慢性支气管炎、体虚怕冷、慢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鞠通·内科楼一楼
治未病中心:亚健康、女子保健、慢性病调理以及气虚、阳虚、痰湿等体质调理。
夏 至:6月21日—6月30日
夏至加强:7月1日—7月14日
初 伏:7月15日—7月24日
中 伏:7月25日—8月3日
中伏加强:8月4日—8月13日
末 伏:8月14日—8月23日
一、夏令膏方旨在清补 避暑防湿护正气
膏方是调补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医进补有“温补”“平补”“清补”“调补”之分,适用于不同的体质和季节。冬季进补较为常见,但俗话说“夏天无病三分虚”,食用膏方并不仅限于冬天。
夏季,各种生命活动较为亢进,能量与营养物质消耗大,人体极易耗伤阴液,加重体内湿热程度,从而出现心烦、口舌生疮、头晕脑胀等症状。同时,夏又主“心”,心火旺容易造成“肺虚肾亏”。此时,进补应以清补为主,以补而不腻之品,先清除毒素、疏通经络、修复脏腑,然后再扶正固本、滋阴补气、养胃生津,使人体阴阳得以平衡,从而达到健康的状态。
二、热性病贴温性药 小心“火上浇油”
冬病夏治针对特定的人群,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有一些特有的感觉和症状表现,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疾病种类慎重选择治疗方法。如果不对证型就盲目搭冬病夏治的顺风车,不但不利于治疗,甚至会“火上浇油”,加重病情。
阴虚火旺体质人群、发热患者、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严重皮肤过敏患者等人群,皆不适宜冬病夏治。此外,冬病夏治不能代替日常治疗,患者在此期间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三、网上购买不靠谱 使用时需谨慎
随着冬病夏治越来越火,网上也在销售冬病夏治的膏药。如果没有相关的医学经验和知识,擅自买药敷贴,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同时,影响敷贴疗效的因素很多,除了中药材来源是否道地、配方是否合理之外,根据个人身体情况辨证选穴、找准穴位敷贴也很重要。如果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适应症的把握不足,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伤身。
因此,建议市民在正规医疗机构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冬病夏治,避免因盲目治疗引发副作用。
(申琳琳 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