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档案里的红色血脉——一张《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背后的故事

档案里的红色血脉——一张《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4-04-05 13:13  关注度:1407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清明节前夕,家住淮阴区三树镇的烈属刘成祥老人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装裱好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复制件。

清明节前夕,家住淮阴区三树镇的烈属刘成祥老人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装裱好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复制件。

刘成祥今年82岁,因病一直卧床,身体状况较差,意识不清晰,可当看到写有父亲名字的光荣纪念证时,一下子清醒起来。“刘守业,他是我父亲、我父亲啊!”刘成祥激动不已,颤抖地抚摸着光荣纪念证复制件,不停念叨着父亲的名字。

1938年,刘成祥的父亲刘守业参加革命。1943年3月18日,刘守业所在的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82名勇士,在刘老庄与千余名日伪军展开浴血奋战,最终全部壮烈殉国。时年32岁的刘守业是82名勇士中年龄最大的,也是已知唯一留下后人的烈士,牺牲时刘成祥才出生3个月。

刘守业牺牲后,被评定为革命烈士。1960年,国家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刘成祥和家人视之为珍宝,用油纸包起来,珍藏在柜子里。上世纪八十年代,烈士证换证的时候,刘成祥决定将这张光荣纪念证捐赠给政府部门,由国家永久保存,以更好纪念烈士的丰功伟绩。

淮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高度重视烈士褒扬工作,开展“为烈士寻亲”专项行动,收集整理了40批次549名烈士的寻亲线索,会同档案、史志等部门,全面整理了1657份烈士档案。在整理烈士档案的过程中,该局工作人员了解到刘成祥捐赠《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的感人故事,便精心制作了光荣纪念证复制件,并将这份特殊的礼物送到老人家中。“我们会好好收藏,把它传给儿子、孙子,让它代代传下去。”刘成祥的妻子陈德芬说道。

保护好烈士的红色档案,是对英雄故事、英烈精神的最好传承。3月29日上午,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内,包括刘守业《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原件在内的一千多份烈士证书和资料档案,被集中移交给了淮阴区档案馆永久保存。淮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还组织消防救援人员和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兵支书、学生代表等90余人现场观瞻烈士档案。“烈士档案是宝贵的资源财富。我们将组织力量修复保护,通过数字化扫描让这批珍贵的红色记忆永久保存,并进一步研究和解读,通过举办展览、编撰成书、制作音像资料等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展现英雄形象,赓续红色血脉。”淮阴区档案馆馆长董厚喜说道。

让无名烈士成为有名英雄,让更多英烈和亲人隔空“重逢”,淮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把为烈士寻亲作为尊崇英烈、铭记英烈、关爱烈属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该局为安葬在朝鲜开城市志愿军烈士陵园和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两名淮阴籍烈士找到亲人,在吉林、河南和陕西等地找到了5名淮阴籍烈士的安葬地,寻访到188名淮阴籍烈士信息。组织开展“铸魂·2024·清明祭英烈”活动,走进烈士集中安葬区,向烈士鞠躬致敬、敬献鲜花,并擦拭烈士墓碑。

历史不容忘却,英雄必须铭记。淮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李莺表示,将进一步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烈士纪念设施和红色教育资源,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烈士纪念褒扬工作,深切缅怀英烈、崇尚英烈、致敬英烈、捍卫英烈,以实际举措关心关爱烈属、告慰烈士英魂。

■融媒体记者 蔡雨萌,通 讯 员 张传杰 时昆和 杜 飞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