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日报讯:自去年4月启动数据知识产权地方试点工作以来,市知识产权局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坚持问题导向,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工作方法,积极推动全市60余家企业参与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有力促进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取得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61张,涉及26家企业,证书数量和获证企业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诗词云”网站积累了海量当代诗人原创诗词曲赋数据,但这些数据常常面临被他人不正当获取和使用的风险。了解到有关情况后,去年6月,市知识产权局结合企业实际开展数据知识产权先行试点工作,帮助企业获得淮安市首批6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同时,积极组织银企对接,推动南京银行淮安分行以数据知识产权作为融资增信主要手段,向企业发放质押贷款100万元,成为苏北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真没想到,我们的登记证书刚拿到不久,就能靠它申请贷款。今后我们一定更加注重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及时登记、积极运用,提升企业竞争力。”书妙翰缘科技负责人张谷一说。
数据知识产权是一种全新的知识产权类型,对于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来说都很陌生。为了打破市场初期难以启动的僵局,推动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市知识产权局坚持“大胆先行先试、小心求证总结”的工作方法,结合工信、科技等部门的意见,遴选3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先行试点。通过积极服务试点企业,逐步形成数据挖掘处理方法、注册登记注意事项、质押融资基本流程等一系列数据知识产权服务规范,为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知识产权政策在数据权益保护、数据流通交易和企业软实力提升等方面大有裨益,企业想尽快登记,但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公司在公共交通、工业互联和智慧城市等领域积累了大量业务数据,但是参与登记是否会造成数据公开?登记代理是否会导致数据泄密?”……面对企业“不知、不会、不敢”等问题,市知识产权局充分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认真研究省内外数据登记和交易典型案例,梳理各行业常见数据类型,找准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客体;成立数据知识产权专项服务小组,开通线上服务渠道,形成“互联网+区域划分+实时处理”的工作格局,持续做实、做细、做优各类服务;创新数据不出门、服务送上门的登记代理方法,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驻企挖掘符合条件的数据资源,进一步打通企业“不知、不会”的堵点难点,打消企业因担心登记会导致数据公开或泄密而“不敢”登记的顾虑,推动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开创新局面。
“在很多人的主观印象中,数据资源只存在于软件及信息技术产业,但实际上我们今世缘酒厂也拥有很多有价值的数据。”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企管部负责人唐淇说。江苏汉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部负责人李枝玲也表示:“公司主要对外提供色谱分离纯化产品与服务,每年在科研攻坚上投入大量经费,产生了很多研发实验数据,亟待加强保护。”为此,市知识产权局广泛拓展数据知识产权潜在行业空间,除了具备天然优势的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外,大力支持农林牧渔业、工业及制造业和城市服务业等挖掘整合内部有价值的数据,积极帮助江苏康乃馨织造有限公司、淮安特创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第二产业企业完成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进一步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扩大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覆盖面。
■融媒体记者 潘梦洁,通 讯 员 刘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