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升,健康需求随之增加,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为一大现实课题。推行家庭医生制度,是我国的路径探索之一。
但家庭医生制度没有固有模式,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淮阴区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敢闯敢试,迈出改革的关键一步,自2012年起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率先全省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不仅在淮安医改进程中创造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健康服务品牌,也为全国家庭医生制度的顺利推行探索了新路径、提供了新方案。
在淮安日报社档案室,保存着2014年11月24日出版的《淮安日报》。在这份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千字消息报道,标题为《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副会长何永洁认为——家庭医生“淮阴模式”探索新路径》。该报道对家庭医生的“淮阴模式”在全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为破解群众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淮阴区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路径,此举引来全国40多个城市组团前来考察。报道同时特别写道:时任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副会长何永洁也在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经验交流会上点赞说,“‘淮阴模式’为我国现代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闯出了一条成功路径。”
分级诊疗制度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医生制度则被视为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突破口。
2012年3月,淮阴区以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在全省率先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由区财政拿出专门资金,为家庭医生设立每人每月800元的特岗津贴,鼓励社区医生变“坐堂”为“叩门”,同时从培养机制、执业方式、服务模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一新模式。
区域全覆盖、出诊全天候、服务全方位、诊疗全免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推出后,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均门诊人次翻了4倍,逐步实现了“首诊在社区”目标。
然而,随着这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免费签约服务渐渐不能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2016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环节上取得突破。
同年7月,淮阴区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出台了《淮阴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办法》,推出家庭医生签约有偿服务升级包,实行“1+8”模式。“1”即国家免费提供的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签约服务的免费服务包,向常住居民按项目规范免费提供;“8”即有偿服务项目,制定8种不同形式的个性化有偿服务包,由居民自愿选择服务项目进行签约。
除此以外,淮阴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参照“1+8”模式,结合各自特色科室及项目或签约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对服务项目进行扩容,制定个性化服务包和收费标准,经物价部门核定后执行。
与此同时,对于行动不便的签约人群,如癌症晚期患者、保胎孕妇及术后康复等人群,淮阴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除了为其提供最基础的上门服务外,还提供其他可及性医疗服务,如更换导尿管、胃管、雾化吸入、褥疮护理,为孕妇提供注射黄体酮服务,等等。通过这种分流模式,让每一位签约居民都能获得相应的健康服务,以达到“治未病、防发病、控大病”的目标。
数据显示,2016年,淮阴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出诊达8668次,服务群众160万人次,全区基本服务签约率达55.75%,重点人群签约52546名,签约率30.03%,达到了“九成人看病不出区,六成人住院在乡镇”的效果。时任省长石泰峰赞誉其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典范”。
在2017年召开的全国基层卫生工作会上,淮阴区作为全国2800多个县区中的唯一代表进行专题交流发言,国务院简报对家庭医生“淮阴模式”进行了专刊推介。2019年、2020年、2021年,家庭医生“淮阴模式”连续三年入选“江苏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十大创新举措”。
截至2023年11月底,淮阴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群覆盖率已接近70%,重点人群覆盖率、签约居民基层就诊率均超过了80%。目前,该区正在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服务,实施专科医生下沉,组建“全专联合”团队,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效,相关经验成果再次受到各级媒体广泛关注。
家庭医生“淮阴模式”是基层医改经验中值得深入解读的个案。从实践效果看,这一创新探索以便捷、合理的医疗服务打通了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老大难”问题。
从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闪现着赤脚医生制度的影子。首创于1960年代的赤脚医生制度,其核心内涵之一就是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依托,半医半农的赤脚医生身背药箱、走村串户,为农民提供价格低廉的常见病诊疗和卫生保健服务。赤脚医生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机结合,以极低成本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医疗状况,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制度创举。可以看出,淮阴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成功,首先是因为继承了赤脚医生曾广泛实践的进村入户的服务方式。
一方面是继承,一方面是创新。首先,以签约的方式延续上门诊疗的传统,尊重了居民的选择权;其次,整合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有偿诊疗服务,既落实了国家政策,又照应了经济维度的可持续性;最后,专科医生下沉和“全专联合”进一步提升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含金量,这实际上也是医疗资源更大力度向基层倾斜的过程。
事实上,家庭医生“淮阴模式”的探索之路难言容易,其成功既需要智慧之思,更需要担当之勇。例如,在医生普遍坐诊的背景下,让医生进门入户是对诊疗方式和习惯的重大改变,而这涉及医生的切身利益。因此,也只有像淮阴区这样拿出非凡的改革勇气,才能真正地攻克医改难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也才能真正为之一新。
■融媒体记者 何 弦 周 洋 杜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