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们,这四个字大家知道怎么读吗?”
“河清海晏!”
“对!‘晏’是平静的意思,代表着不发生水患,水面非常平静。大家再看下面这些官员,是不是和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有些相似?”
“是的!”
“这里有电视剧《天下长河》中的河道总督靳辅。大家看这位慧贤皇贵妃,她是河道总督高斌的女儿,也是电视剧《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中的高贵妃。”
“哇!原来他们都和淮安有关系。”
“大家知道林则徐吗?”
“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
“说起林则徐,大家所熟知的是虎门销烟的故事。在虎门销烟之前,林则徐曾奉命督修高家堰大工,首倡用石料修筑河工。”
……
4月12日上午,在清晏园景区河道总督署大堂,讲解员朱卫星向市人民小学六(4)班学生详细讲解。
河道总督署是清代全国最高的治水机构,是国家在京城以外专设的治河决策、指挥和管理机构,管辖黄河、淮河、运河。从1678年起,清代常驻淮安的河道总督有56任、共45位,历时183年。“河患治理得好,皇帝会给河道总督加封太子少保、太子少傅头衔,就像你们表现好学习好,老师颁发小红花或奖状,代表着一种荣耀。”朱卫星形象地说。
同学们认真听讲,还拿出小本子做笔记。
“这条从南至北的河,大家知道是什么河吗?”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有什么功能呢?”
“漕运。”
“还是我们现在南水北调工程的主干线。”
在河道总督署二堂,同学们围在淮安市主要水系模型沙盘前,求知欲旺盛。“这条黄色的河流是改道后的黄河,现在我们叫它古淮河,老百姓又称它废黄河。大家看这两条平行的河流,蓝色的是淮河入海水道,绿色的是苏北灌溉总渠,平行流入黄海……”漂浮在水上的淮安就在眼前,同学们纷纷寻找自己熟悉的河流湖泊。
河道总督署三堂展示了康熙、乾隆两帝在南巡时主持制定的当时黄河、淮河、运河的综合治理规划,提出的标本兼治的方案措施等。
“知道了”“兵部知道”“朕躬甚安,你好么?”……在由河道总督女儿闺房改造的奏疏馆里,历史上河道总督呈给皇帝的奏疏和康熙、乾隆等皇帝的朱批等,引起同学们的强烈兴趣。这里主要展示保存下来的清代河道总督所著水利文献、所上水利奏折及皇帝的朱批,清晰地勾勒出清代淮安水利治理的历史脉络,再现了淮安地区水利工程作为清代国家工程的历史地位。
“老树不知岁时,名园别有天地。”虽位于清晏园内,荷芳书院的名声却比清晏园大。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任河道总督高斌建荷芳书院,乾隆皇帝曾两次在此下榻。“‘荷芳’谐音‘河防’,和治水很有关系。”朱卫星介绍,1987年荷芳书院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卫星说,河道总督署—奏疏馆—荷芳书院,这条游览线路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河道总督署代表清晏园的职署功能,奏疏馆主要体现治水的细节和严谨,荷芳书院则彰显历史价值。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夏嘉欣说:“清晏园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他在我们淮安治过水,电视剧里的人物也在我们淮安工作过。我觉得淮安是一个特别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
有“江淮第一园”之称的清晏园因治河而设,是淮安历史上级别最高、延续时间最长、任职官员最多的治水古衙署旧址,也是我国治水史和漕运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总督级别的水利管理衙署园林,是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文保单位。朱卫星说,一年四季,清晏园皆有美景。“春天可赏似锦繁花,更有百年紫藤盛开;夏天赏荷,湛亭内乘凉听雨;秋日桂花飘香,枫叶如火;冬日腊梅傲立,红墙白雪,仿佛走进一段历史。”
■融媒体记者 卢化福 何 渊 姜 晴 王 昊 金 苏,通 讯 员 韩玉喜 袁 坤
我生在江苏,长在淮安。走在淮安的大街小巷,无论是秀丽的古代园林,抑或是悠长的里运河,还是那斑驳的大闸口,如此种种,都在向我们诉说这座古城的沧桑。
淮安是一座古老的水城,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誉。淮安孕育了丰富的水文化,清晏园可谓是淮安水文化的典型代表。
四月,我们穿上校服,戴好红领巾,在清晏园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探寻淮安古城的文化“密码”。
俗话说,进了清晏园,不能不读碑。御碑亭,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石碑虽已经黯淡,但碑文内容依旧清晰,记录着历代河道总督治水的功绩。水利是民生大计,关乎国家根本,“绩奏安澜”便是乾隆皇帝的赞赏与肯定。从这些御制的碑文中,可以了解到治水的艰辛和漕运的情况,是不可多得的水利史料和历史文物。
荷芳书院是乾隆下江南最喜爱的一处景点。每年荷花盛开的季节,都有老人来此处打太极。荷芳书院里挂着许多字画,将人与水的情缘一笔笔描绘。治水的人,往往都爱水,也因此,这些字画更接近水的通透与纯净。
在这里,假山、长廊、阁楼……如同一首首诗歌——短短的句子藏在假山里,长长的诗行放在长廊里,任你品读。
清晏园还有许多美好,正等着我们去发现。
淮安市人民小学六(4)班 夏嘉欣
指导老师:郑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