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洪泽区唐圩村:深耕沃野绘新卷 乡村振兴谱新篇

洪泽区唐圩村:深耕沃野绘新卷 乡村振兴谱新篇

发布时间: 2025-05-22 09:10  关注度:221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初夏,洪泽区岔河镇唐圩村风景独好。这个三面环水的村庄,曾因地势低洼饱受“种地难”困扰,如今却靠土地“翻身”、产业“造血”,实现村集体年收入超200万元,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

初夏,洪泽区岔河镇唐圩村风景独好。这个三面环水的村庄,曾因地势低洼饱受“种地难”困扰,如今却靠土地“翻身”、产业“造血”,实现村集体年收入超200万元,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

土地“生金” 唤醒沉睡资源

唐圩村紧邻白马湖,土肥地洼,很长时间以来,村民守着“金饭碗”饿肚子。“从前地涝,只能种一季稻,一亩地租200元都没人要!”忆往昔,村党总支书记徐成柏记忆犹新。穷则思变。从2004年起,唐圩村开启了漫长的整治改造之路。村里自筹资金,借助低洼田改造项目等政府补贴政策,修建排水设施、平整土地,将“水窝子”变成“高产田”。

四圩组的蜕变是唐圩村改造工作的典型缩影。1200余亩耕地曾因地势南高北洼、田间土路泥泞,沦为无人问津的“抛荒地”。通过修建渠首、退水闸,铺设1800米输水管道,浇筑“一横三纵”水泥路,曾经的“烂泥地”变为“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沃土。

“好地种好粮,好粮卖好价!”徐成柏说,高标准农田让村集体年增收7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5万元。

产业“开花” 点燃增收引擎

土地盘活了,如何让资源效益最大化?唐圩村的答案是:向特色产业要效益。在村“两委”带领下,废弃沟塘被整治成493.3亩标准化鱼塘和芡实种植区,年租金收入70.1万元;67个种植大棚内,草菇、火龙果等经济作物长势喜人,带动村集体增收21万元;二圩渔场旧址上,千树梨园基地雏形初现,节水灌溉系统、木屋景观与乡村振兴标志牌相得益彰。“2025年梨园产量可达2—2.5万公斤,可为村集体带来超10万元收入。”徐成柏表示,预计2027年满产状态可挂果5万公斤,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

抓特色,树品牌。作为“岔河大米”主产区,2022年,村里引进淮安丰正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村企共建”模式打造智慧农业田园综合体,推出芡实、有机大米、唐圩梨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年均销售额突破300万元。眼下,300亩连栋大棚果蔬种植区、稻虾共养基地和富硒大米试验田已初具规模,民宿与农产品展示中心建设也提上日程。

服务“造血” 拓宽富民渠道

农业发展如火如荼,唐圩村将目光投向人力资源服务。依托毗邻白马湖园林公司的区位优势,村里主动充当“中介”,为企业输送劳动力,每人每次收取5元服务费,去年净赚数万元。

将50亩水域纳入改造范围,建起88亩火龙果基地,建成27亩养鸡场……如今,多元发展模式下,唐圩村集体经济结硕果。

从“靠天吃饭”到“沃野生金”,从“单一种植”到“多元造血”,在乡村振兴路上,唐圩人目标笃定、阔步前行。

■通 讯 员 张雪薇,融媒体记者 徐文进 王 舒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