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教育史上,汪达之是一位坚定执着的行者,他的一生都在忠实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路上”——是他生命的永恒主题。
虽然汪达之是安徽黟县人,但他人生前行的起点却在淮安的萧湖之滨,那个由古灵王庙改成的新安小学。在那里,他牢牢记住老师陶行知的话:“新安小学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生产的劳动者,不是把学生培植成为只知道消费,而且加倍消费的双料少爷。”他带领师生边学习、边劳动,修屋、铺路、打草鞋、做粉笔、采集标本、学习栽培和饲养、组织蒲业生产合作社……他让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在劳心上劳力”“手脑并用”等教育思想在萧湖之滨生根发芽。他推行“小先生制”“小主席制”,实行“送学上门”,建立“基本学生制度”,创造性地践行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当时的新安小学,堪称中国素质教育最早的试验田之一。在此期间,他的哥哥姐姐先后病逝,他的女朋友和同事先后离开,他依然坚守古庙,苦撑危局。在最困难的时刻,他将自己唯一的大衣拿去典当,艰苦办学。他执着地践行着生活教育思想,堪称教育史上一位可贵可敬的苦行者。
但是,短短的莲花街并不是他的全部征程,他在生活教育的路上走得更远,留下更深的足迹。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他带领14名学生踏上修学旅行的漫漫征程,高呼“我们要把中国来改造”的铿锵口号,唤起民众共赴国难——闻名中外的“新安旅行团”诞生了。他们转战上海、北平,劳军塞外,保卫武汉,在桂林开展岩洞教育,在苏北组织十万儿童参加抗战工作……在五万里征程中,汪达之始终在队伍中坚定前行。在白色恐怖中,他教给孩子们斗争的策略;在茫然无助时,他带领团员找到党组织;在经费紧张时,他拜访各界名流,寻求支持帮助;在敌机轰炸中,他组织团员开展岩洞教育;在情况危急时,他巧妙地将团员转移至苏北解放区……团员们都称他“汪爸爸”。新旅团员们被誉为“民族小号手”,汪达之则当之无愧地成为这群“民族小号手”的领路人。
在生活教育的道路上执着行走一生,最后,这位行者又回到了他前行的起点——萧湖之滨。这是他梦开始的地方,而今他在这里长眠,坚守着他的生活教育之梦。
教育需要梦想家,更需要坚定执着的行者。在汪达之同志诞辰120周年到来之际,让我们向这位生活教育的忠实践行者致敬!向这位素质教育的伟大先行者致敬!
■通讯员 周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