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报业网讯:淮安市淮安区建淮乡许王村许王组许乃林老汉近来最高兴的事就是告别小土井,吃上了乡民生自来水公司供给的自来水。“过去十来户人家围着一口手压井,天天挑水吃;现在龙头一拧,啥时都有很干净的自来水。”
像许老汉一样,建淮这个10年来一直无自来水的乡镇,近3年来先后有超过70%计2.2万人口喜饮乡里统一供应的自来水。而在淮安全区,近3年则有60多万农民受益于政府实施的农村饮水改革工作,占全部农村人口的66%。
“一块牌子”撬动“甘泉工程”
走进淮安区任何一家乡镇水利站,你都会看到大门口挂着“淮安市淮安区民生自来水有限公司某某分公司”字样的牌子。这块牌子虽不显眼,但它却撬动了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广大农民吃上卫生、舒心的自来水提供了保障。
淮安区地处苏北腹地平原,下辖26个乡镇,总人口为120万,其中农村人口97.5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能使百姓吃上自来水,政府鼓励和支持各种资本兴办农村供水工程。这些工程设计和施工标准偏低,经过多年运行,管网老化,漏损严重,维修频繁;加上经营者管理简单粗放,行业监管难以到位,供水成本居高不下,安全隐患日益显现,供用水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群众反映强烈。
“不破解难题,不主动作为,作为政府部门就是失职。”2008年初,时任区长、现任区委书记吉子俊要求水利部门加强调研,结合国家开始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计好改革思路,把农村供水工程产权改革作为解决农村供水难题的主攻方向,并明确提出了“公共事业、坚持公营”的方针。
在区委区政府有力支持下,该区水利部门迅速摸清了全区农村水厂投资、经营和管理体制三种情况,并采取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与各乡镇政府共同推动农村水厂经营机制转变。一年后,“公”字号的“淮安市淮安区民生自来水有限公司”在区水利局内挂牌成立,主要负责全区农村饮水工程经营管理;各乡镇的分公司随后也在各水利站内挂牌,与水利站“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对各种财政和集体投入形成的供水工程实施统一经营和管理。
“公”字号的“牌子”在公共事业领域一经挂出,便显示出其特有的生命力。由于在供水质量、价格和服务方面比此前个体经营有着明显的优势,各地农民纷纷看好“民生公司”,客观上助推了农村水厂转制的步伐。通过各方努力,该区水利部门近3年通过新建、接管、兼并、收购、合作等形式,已争取到产权和经营权的水厂达95座,占全区现有农村水厂总数的40%,且多数是向集镇和中心村供水的规模较大水厂,供水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60%。而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前,水利产权水厂仅为19座,占当时农村水厂总数的6.3%。
“一纸协议”签出舒心净水
“我真心服务,你放心用水”这十个蓝色大字写在南闸镇民生自来水分公司服务大厅的玻璃墙上格外醒目。其实,这十个字也是该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四统一”,即统一经营、统一水价、统一检测、统一监管制度的精髓,并出现在各乡镇民生自来水分公司与用水户签订的“供用水协议”中。
“水质差、水压小,供水时间短”是该区农村饮水改革前的基本状况,也是遭群众诟病的主要原因。饮水改革工作中,各乡镇民生自来水公司在规划设计、井眼选择、管道走向、用材用料等方面,均高标准、严要求,既保证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质量,又为建后实施“四统一”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闸镇民生自来水分公司完成水厂改制改造后强化服务,在自来水价格上认真动脑筋,摸索出保底收费、计量收费、协议收费相结合的办法,合理解决了自来水收费问题,群众无一起因水费而投诉情况。不仅如此,他们还对全镇80多户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用水费用实行免收制,赢得社会普遍好评。
过去在吃水问题上反映最强烈的建淮乡,近两年竖大拇指的群众多了。“协议与群众签了,我们就要严格兑现协议中的承诺。否则,不仅群众不满意,上级领导也不会迁就我们。”该乡民生自来水分公司经理陈金峰如是说。
该乡建淮村运南闸商业住户较多,且都处于堆堤边,远离水厂达3公里,中间还隔着一段100多米宽的南涧河和一座50米深的调节池,水管铺设十分困难,费用比在陆上平铺要多花5万元。去年春,乡民生自来水分公司与群众签定协议后勘察线路时,才得知上述情况。有人提出多出的钱谁来花?要打退堂鼓。区民生自来水公司总经理潘海平得知后,立即前去实地察看,当场表态全力支持推进工程。“决不能因为多花一点钱就让群众吃不上干净水,这不符合农村饮水改革精神。”结果,建淮民生自来水分公司通过向上争取一点,自己筹集一点,最终如期为当地商户供上了干净、全天候的自来水。
“我们终于和城里人一样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看到清澈、甘醇的自来水,80多商户兴高采烈,连声称赞“民生公司真的是‘民生第一’,名副其实!”
“一套机制”助推福水长流
随着今春第5个年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淮安区水利局纪委会同区民生自来水公司组成的工作组,第4次下乡巡回核查上年度各分公司工程决算和财务收支情况。与此同时,由区卫生局派出的另一个工作组也深入各分公司的水厂,现场取样检测水质,并在当地村头公示栏内公示。
“工程实施有纪委管着,水质指标有卫生部门把着,服务质量有地方投诉,我们是真的满意!”该区最边远的流均镇马铺村3000多村民众口一词。他们两年前吃上镇民生自来水分公司的自来水时,曾集中燃放鞭炮庆贺。两年来,他们从未为自来水水质差、水压小等问题闹过心,并真心希望福水长流。
“大家放心,我们有一套机制作保证,自来水再也不会像八九十年代那样断断续续了。福水一定会长流!”该区水利局局长陶秀平下乡巡回征求饮水安全工程意见时,都这样向群众承诺。
陶秀平的承诺底气来自于该区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上的一系列配套机制。
从2008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之初,该区就按照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群众“用得起、长受益”发展思路,建立了区委常委会每年一次专题研究、区党政联席会议定期会办、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联动等制度,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均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一定要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叫响这一服务民生工程品牌!”区委书记吉子俊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并多次下乡调研推进,实地会办解决相关问题。由区水利、环保、卫生、发改、财政、国土、纪检、物价等部门组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定期开会部署工作,下设的资产清理与转换、工程设计与招标、质量监管、卫生检测监测、财务检查等几个小组,则按各自职责,定期及时履职,并按季或按年组织交流、评比,相互促进。
针对尚有民办个体水厂存在和如何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正常发挥效益,该区还由财政每年定额拨款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和保障基金”,通过逐步收购兼并民办个体水厂强化“公营”地位,补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以实现福水长流。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使淮安区农村饮水改革工作出现了领导认可、群众满意的“双赢”局面。去年,中央扩需检查组莅淮检查时,对该区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探索和尝试给予充分肯定;省领导考察该区农村饮水改革工作时,也给予高度评价。今年4月底,省水利厅以简报形式专题介绍该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他们的“改革样本”吸引了省内很多兄弟县区前来观摩学习。近4年,该区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累计投入逾亿元,新建水厂22座,改造水厂94座,铺设各类输水管道1400多公里;年度工程均通过上级验收并年年被市评为一等奖。(瞿顶湘 李正林)
上一篇:淮安市民需科学补碘
下一篇:淮安“小巷总理”在扬州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