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工园区往往污水排量大、治理难、成本高,还需要给下游地区补贴大量水环境区域补偿资金,然而,这一状况在苏淮高新区被颠覆。近日,经过上级权威环保部门数月严密监测,清安河苏嘴断面苏淮高新区排口持续达标,获得了水环境区域反向补偿资金。这背后,是苏淮高新区牢牢坚持最严格的标准、最严格的执法、最严格的措施,强化源头防污,坚持“铁腕”治理。
用好两张清单,压实责任链
两张清单,一张是“责任清单”,一张是“问题清单”。
苏淮高新区明晰环保“责任清单”,着力压实职能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督查部门监督责任,有力推动工作落实。每年初,苏淮高新区管委会与各镇(办)、各部门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年度综合工作考评,环保责任细化到人、量化到岗。
苏淮高新区列出生态“问题清单”,逐级传递有问必改、有错必纠的整改决心。苏淮高新区管委会抽调专家组成调查组,一家一家企业“过堂”,对每一处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逐个分析、研判,梳理出环境问题和隐患,形成详细的“问题清单”,逐级明确责任主体、整改措施、完成时限,集中力量和资源,一条一条抓整改,一项一项抓落实。
开展三大行动,打好组合拳
“三大行动”,分别是蓝天行动、碧水行动和净土行动。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苏淮高新区在全省率先启用臭气浓度常态化监测,普及废气在线监测设备,企业废气监管实现在线检测设备、治理设施工况监控、第三方监督取样三个全覆盖。园区涉及废气异味信访持续下降,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苏淮高新区大力实施水环境治理项目,系统推进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夯实园区水处理基础。督促企业做好清污分流、污水预处理、尾水接管监控、污水治理等工作,从源头减排污染物。网格化监测园区河流河道水质,实现花河及其支流、清安河水质相关指标的实时监测。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详查辖区土壤污染状况,聘请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园区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风险筛查工作,根据调查筛查结果建立土壤污染源清单,实现重点企业监管全覆盖。
着眼四个方面,筑牢“防火墙”
苏淮高新区坚持从项目入园审查、网格化监管、联动执法和多元化投入四个方面入手,健全机制,完善提升,牢固筑起生态环境“防火墙”。
严格企业入园审查。提高企业入园门槛,制定《化工入园项目负面清单》,建立并完善项目入园部门初审、专家评审、领导小组会审“三审”机制,专家评审环节提升为省级以上专家评审。2016年以来,园区先后拒绝50多个不符合条件的大型项目入园。
加强网格化监管。出台《苏淮高新区环境保护网格划分及监管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建立一支由业务主管部门人员、镇村党员干部、群众监督员组成的环保网格员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格体系。完善园区应急值守制度,建立由7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的覆盖园区各部门、各入园企业的应急值班体系,确保应急响应迅速有力。组织生态环境、安监、住建等部门成立联合巡查队伍,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查,全面构建“时间不间断、园区无死角、企业全覆盖”的三维巡查网,第一时间发现、反馈、处理问题。
开展联合执法。整合生态环境、安监、公安、消防、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执法力量,形成一方行动、多方联动的执法工作机制。近3年来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38起、移交公安机关3起,罚款1558.16万元,对违法违规企业形成强大震慑力和约束力。严管的同时,聘请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院专家进驻企业,免费为企业量身定制整改方案,提供技术咨询,开展现场指导。
多元资金投入。通过财政资金投入、环保提升PPP项目等多种途径,加快推进总投资超10亿元的安全环保“十大工程”。6条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已完成4条,其余两条的整治任务年底前全面完成;污水排放“一企一管”、雨水监控排放和清下水管网一期工程已完成,“一企一管”二期、清下水管网二期工程进场施工;同方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工程年底前主体完工,进水试运行;集镇居民区生活污水接网工程加快推进;“智慧园区”环境监测监控平台(一期)建设运行。
■通 讯 员 邵在千 刘 超 吴龙亚,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