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个残疾人的“流水线”
一个工厂,11个残疾人,他们是不同的工种,干着不同的工作,但在终端,他们将面对的是同样的考核标准:质量合格。11个残疾人,有的沉浸在无声的世界里工作,有的能听见机器的声响,却要靠纸和笔跟同事交流,在不同的个人世界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靠双手养活自己。
昨天下午2点多,江苏甫林电子有限公司车间外,20多岁的小胡正站在自己的工位上,干劲十足地操作着。挑出来,别进去,扣紧了……一眨眼的功夫,他已经将汽车线路中的一个部件组装到位。公司管理部蒋永丁经理来了,小胡没抬头,继续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他比上次那个好多了,很踏实!”蒋永丁到来后,车间小组的两位负责人也过来了,他们一起夸起了小胡。小胡是一位聋哑人,听不见也不会说话,但从站在身边同事的笑脸中,他读懂了大家的善意,随后点头示好。
汽车线路器件是甫林电子公司的产品之一,公司共有上千名工人,其中残疾人有11人,占比约为1%。蒋永丁说,公司一贯将吸纳残疾人就业作为一项工作,最高峰时残疾人占比接近4%。他认为,残疾人只要具备来去自由的能力,就可以走出家门,找到岗位。而对企业来说,给残疾人提供岗位无疑是一种社会责任,另外政府也有相关扶持政策。
“张帅哥”是周围姐妹们对他的称呼,他是一位穿着时尚、戴着鸭舌帽的中年男子。虽然不能说话,但他看上去很是机灵。在操作间,见有记者来采访,他不忘整整衣服,把歪戴着的帽子扶正,面露笑容地点着头。这位有听力障碍的张先生已经和周围的同事打成一片,十分融洽。“他一个月能苦3000多!”
有残疾人工作的公司里,人性化的管理是少不了的,比如交流的障碍需要靠笔和纸来辅助,这就对其他工人、管理人员提出更耐心、更细心的要求。实际上,这些问题在一次次的磨合之后已然消解。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心理干预的不足,比如残疾人会更敏感,情绪更容易波动。此时,就需要心理调试,这对大多数企业来讲,目前还是一个难题。
◎就业路上的“拦路虎”
就业被称为民生之本,残疾人就业对其本人和家庭来说,更是赢得尊重、生活幸福的重要方面。残疾人对自己的工作有哪些想法和诉求?昨日,记者来到了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场路上的“手拉手”就业培训中心,这是一家专门给残疾人培训的机构。
上午11点多,记者来到这里时,机构内十分热闹,中心负责人更是忙个不停。中心负责人介绍,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她基本上都熟悉,因为这群人正是从“手拉手”学习后步入职场的。“差不多有300多个人就业了,都是从我这儿培训的。”中心负责人一脸自豪地说。
就业需要一技之长,培训给就业提供了基础。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步入职场。家住清河区的盲人戴先生直言,残疾人就业依然是道难题。肢体残疾、视力残疾的人存在出行难的问题,要上班就得家里人接送;残疾人岗位有限,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的意愿不强,因为用残疾人存在诸多风险和不便;残疾人招聘会并不多,信息不畅。这些都是残疾人就业的“拦路虎”。
同样,淮安市残联副理事长康宏文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6.26%的比例也就意味着每100个人中至少6个人是残疾人,可以说残疾人这个群体是比较庞大的。”康宏文开门见山地说。他认为,残疾人主要受到经济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社会融入度差等多重因素的困扰,这些也是阻碍他们获得幸福生活的主要原因。
康宏文分析说,首先,残疾人工资收入普遍较低。“残疾人由于肢体上的缺陷,能找到的工作基本上对技能的要求较低。同时,相比于身体没有生理缺陷的人,他们一天的工作时间也比较短,所以用人单位也不会给出比较高的工资待遇。”
其次,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偏低,致使他们走上社会后缺乏竞争力,这也造成了众多残疾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残疾人因为经济条件、生理缺陷等多方面的限制,很多人受教育程度不高。等他们进入社会,就业的机会本来就不多,所以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力很弱。”另外,康宏文认为,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残疾人幸福度的一个主要原因。“大众对残疾人还是有很多不了解甚至是歧视的地方,因此残疾人很难融入到身体没有生理缺陷的人的生活中去。其实,残疾只是一种生存状态,就像有的人近视一样,当我们戴上眼镜后就能够清楚地看到眼前的世界。同样,只要我们给残疾人提供合适的无障碍用品,帮助他们克服生理上的缺陷。那么,他们跟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记者 江安 祝洁 实习生 齐国平)
来源:淮安新闻网、淮安日报社,淮安114网为您提供淮安本地新闻,淮安新闻网,淮水安澜新闻,淮安阳光纪检新闻,淮安民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