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泽湖畔,洪泽区蒋坝镇头河村的螺蛳养殖基地里,村党总支书记黄承云抓起一把即将发往高档酒店的“豆浆螺蛳”给记者看,只见螺蛳螺壳青灰、个头饱满。黄承云说,小小螺蛳,早已不是寻常农家菜,而是撬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百万元的“黄金产业”。从上海外企的生产主管到湖畔乡村的带头人,“新农人”黄承云用全新的视角,带领乡亲增收致富。
2009年,黄承云为照顾家庭从上海回到头河村。当蒋坝镇谋划发展螺蛳产业时,黄承云提出,不能采用以往零散捕捞的模式,而是要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他的推动下,头河村收回2000亩低效水面,进行生态化改造。他牵头成立村办公司,探索出“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这不仅是组织形式的变化,更是思维的重构:村庄如同一个企业,村民是股东和员工,大家要齐心协力拓宽销售渠道,打响本地品牌,让好产品换来好收入。
他引入科研团队攻关育苗技术,试验“稻螺混养”;他搞加工、做直播,将“豆浆螺蛳”打造成爆款,卖出每公斤52元的高价。传统的“靠水吃水”,在他手中升级为集育种、养殖、加工、销售、研学、旅游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黄承云以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探索乡村治理新思路。
黄承云认为,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物质富裕,而且需要精神富有,乡村的发展只有坚持经济与精神文明“两条腿”走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多年来,他带领村“两委”倾心关爱“一老一小”,全力守护头河村的“朝夕美好”;提出的“幸福乡村”愿景朴实而具体:“出门有路,夜间有灯,集体账上数字要增加,群众口袋要鼓起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黄承云的回归,带来的不仅是年轻人的朝气,更有现代农业科技和农旅融合的新思路。“新农人”的创新思维、市场意识、创业精神和现代理念,是破解乡村人才困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农村,同样能实现个人价值,甚至能创造比在城市更大的社会价值,我愿意为更多‘新农人’搭建返乡创业广阔平台。”黄承云说。
■记 者 金海洋,通讯员 靳 凯 王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