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洪泽区高良涧街道越城村,提起杨桂玲的名字,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位1964年出生的农村妇女,用20多年的默默坚守和无私付出,悉心照料家中三位患病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着不平凡的感人故事。杨桂玲也因孝老爱亲的善举获评“新时代淮安好人”。
1984年,21岁的杨桂玲从邻村嫁到越城村,走进了这个三代同堂的家庭。新婚伊始,她就感受到了家人给予的温暖。婆婆待她如亲生女儿,在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总是悄悄地把肉和鸡蛋藏在她的碗底。杨桂玲怀孕期间,婆婆每晚都将煮熟的鸡蛋送到她的床头;坐月子时,更是无微不至地照料她。这份亲情深深打动了杨桂玲,也让她暗下决心要用一生来回报。
这份感恩之心,在往后的岁月里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2000年,家中81岁爷爷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卧床不起。杨桂玲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照料爷爷的重任。每天,她为爷爷洗脸洗衣、端水喂饭、擦屎倒尿。当有人不解地问她,作为孙媳妇为何要如此细致地服侍爷爷时,她只是朴实地说:“服侍长辈是晚辈应尽的义务。”而这一照料就是整整三年,直到老人安详离世。
命运似乎格外考验这位善良的女子。2004年5月,就在爷爷离世后不久,64岁的公公被确诊患有贲门癌。噩耗传来,全家人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其公公本人开始变得意志消沉。
“有病就得看,决不能放弃!”杨桂玲坚定地对丈夫说。面对高昂的手术费用,看着忧心忡忡的丈夫,杨桂玲主动提出:“咱爸开刀钱不够的话,我回娘家去借。”说着,她含着眼泪回到娘家,向姐夫、弟弟、妹妹挨个求助。在她的感召下,亲友们纷纷伸出援手,终于凑齐了手术费用。
手术后的照料更是考验着这个儿媳的勇气和耐心。老人住院期间,杨桂玲和家人轮流陪护;出院回家后,她毫不顾忌世俗观念,每天为公公擦洗身子、更换尿布、喂药喂饭。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被医生判定生命有限的公公,又度过了八年安稳的时光。
在婆婆眼中,杨桂玲就是“最贴心的小棉袄”。四年前,婆婆不慎从楼梯摔下导致骨折,瘫痪在床。从此,杨桂玲的生活半径就缩小到了婆婆的身边。每天清晨,她第一件事就是帮婆婆穿衣、洗脸、梳头;一日三餐,她总是先问婆婆想吃什么;夜里,她要多次起身帮婆婆翻身。
最让人动容的是,面对婆婆时常的大小便失禁,杨桂玲从未有过半句怨言,总是第一时间为老人擦洗干净。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瘫痪在床的婆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婆婆把她视作“大闺女”,常常动情地说:“要不是‘大闺女’细心照顾,我早就不在这个世上了。”
20多年的坚守,杨桂玲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在她看来,这一切都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在这个大家庭里,她用自己的孝心感染着下一代,为乡邻树立了榜样,更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中国女性贤良淑德、孝老爱亲的动人乐章。
■记 者 王 磊 通讯员 孙 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