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面拆解:“祈一口田”,即有饭吃、有田耕。在淮阴区淮高镇,有一个以“福”字命名的村落——大福村。
大福村不大,名头不小。村党总支书记胡海荣介绍,早在清朝时期,淮阴大兴庄有一位名叫吴中国的乡绅,家里有6000亩地。吴乡绅性格温和、平易近人,与张、周、王、熊氏等佃户关系融洽。乾隆皇帝下江南巡游至此,有感于庄子里的邻里和谐,遂将此地命名为“大福庄”。新中国成立后,大福庄“升级”成了大福村,淳朴的民风代代相传,已连续15年入选“江苏省文明村”。
眼见为实。初夏时节,大福村的百亩西瓜大棚内,西瓜圆滚滚、绿油油,分外馋人。可这里瓜棚大敞,毫不设防。“来这儿十来年了,从没遇过‘摸瓜’的,遇到坏天气,乡亲们还主动来帮忙。”西瓜种植大户蔡青辉称赞说,大福土质优、民风正,在这里创业既省心又暖心。
文明乡风,孕育产业硕果。在大福村创业点,亿口福食品、恒创包装等14家企业集中落户,为266名村民解决了“家门口”就业问题。
人进厂,地不荒。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大福村推进土地流转,打造1000多亩高效示范农田,规模种植西瓜、葡萄、水蜜桃、冰激淋萝卜等。
村里的“边角料”土地也没闲着,林林总总加起来足有80亩。
村“两委”带头领办“田趣园”,将土地平均分成小块,每小块60平方米左右,打出广告,付费认领。如此,一举两得,城里人体验种地乐趣,村民们实现“坐地生金”。工业靠项目支撑,农业走高效之路,三产则因地制宜,经过短短几年的融合发展,大福村集体年收入从60万元增加到305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大福村民有大福。“福”,不仅源自项目林立、地里生金的经济基础,更源于老有所依、幼有所教的人文关怀。
2021年,大福村改造废弃厂房、旧村部、卫生室,打造2000平方米“幸福院”,集居家、休闲、就医于一体,“一站式”满足养老需求,为全村50多位老人提供服务。
85岁的顾玉林是“幸福院”的常客,下棋、打牌、喝茶,中午也不回家,留此吃午饭,三菜一汤,荤素搭配,拢共只要花3元钱。让顾玉林惊喜的是,村里每周日召集大伙儿开会,征求意见,商量菜谱,“吃得好、玩得好,还有啥可挑的!”
“不光有‘幸福院’,这些年村集体为老年人办的实事一件接一件。”村民项老伯说,在大福,老人可享免费体检,收生日蛋糕,福利多多。
守护“夕阳”,呵护“朝阳”。每年暑假,大福村“福娃”兴趣班准时开班。书法、音乐、绘画、国学……课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专业老师免费教学,惠及70多名留守儿童。“我们和淮阴师范学院结对共建,大学生定期来给孩子们上课。”胡海荣告诉记者,“福娃”兴趣班制订了详细的课程计划,兼顾文化、艺体和社会实践,让村里的孩子学知识、开眼界、被照料。
“村校共建”还带来意外之喜。借助“福娃”兴趣班,大福村搭建起“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开发出种红薯、剥玉米、拔萝卜等众多独具特色的研学课程,受到城里学校青睐。去年9月,大福村举办研学活动20多场,服务7000多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德智体美劳,劳在乡村,乐在大福。”胡海荣说,大福村正在筹建11人制足球场,推出“红色研学一日游”,既丰富村里的第三产业业态,又可以为孩子们开辟学习的第二课堂。
用村民们的话说,如今的大福,“福”运旺着呢。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王 舒 何 弦 金 苏 赵启瑞